潍坊:以实践之力 奏响文明强音
潍文

    

    潍坊,这座有着940万人口的全国文明城市,多年来城与人的温暖互动,人与城的共生共荣,在发展中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比翼双飞”。

    城市承载文明,文明润泽城市。今天的潍坊,一粒粒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扎根于潍坊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一幅环境美、人文美、风尚美的美丽画卷在潍坊大地徐徐铺展开来,为城市文明写下生动注脚。

   创新融合——“阵地网”拓展“服务圈”

    “通过无感授信,原本有笔5万元的贷款,没想到‘美丽庭院’这个荣誉让我多贷了2万元,一共是7万元。”青州市黄楼街道郝家村花卉种植户王伟激动不已。

    王伟所说的“荣誉”带来贷款,是青州市“金融+文明实践”的有益探索。2021年以来,潍坊在青州市试点“文明实践赋能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探索以“金融+阵地”“金融+志愿”“金融+文艺”“金融+德治”“金融+激励”为内核,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金融样板”。

    不止青州市,潍坊各县市区因地制宜设计方案模式,针对群众个性化差异化需要,形成了“一县一特色、一镇一品牌”的发展态势。如昌邑市围绕打造“红色+”特色品牌,积极组织开展“为无名烈士墓碑描红”“红色全家福”等红色文明实践活动,实现了“建好实践站、带活一个村”;昌乐县“小风筝”项目、诸城市“孝德环保村”项目、安丘市“庭院式”宣讲项目成为当地接地气、有活力、受欢迎的品牌,以基层创造力激发了文明实践生命力。

    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落地生根、出彩出色,关键在阵地。潍坊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的“五有”建设标准,着力打造全域覆盖、功能完善的实践场所。目前,全市16个县(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52个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6962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达到验收标准,实现市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在城区,依托居住小区物业服务单位办公场所建立82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在农村,依托有党员、“五老”、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婆婆”等的家庭为中心户,探索建立了7000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家庭站,有力推动了文明实践进家入户。此外,还依托工会、青年、妇女、民政等系统现有资源,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居民聚集区、公共服务设施、窗口单位及农村集市、劳务市场等重点公共场所,建立了465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站(点、岗)。遍布全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温暖着千家万户,推动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心田。

    新时代文明实践,关键在“新”,落脚在“实”。以遍布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为依托,全市800多个市级及以上文明单位、文明校园与本地文明实践所、站结对帮扶,推动行业系统在基层各类阵地资源向文明实践阵地倾斜,实现阵地、活动、项目、群众满意度的全面提升。同时注重发挥好人、道德模范、非遗传承人、离退休干部、优秀志愿者等力量,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设立好人工作室、党员工作室、法律服务室、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室、民间手工艺者工作室,将各行业人才优势转化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强大合力。

    此外,潍坊还强化政策保障,出台《潍坊市志愿者星级评定管理办法》《潍坊市志愿者嘉许礼遇办法》,健全以服务时长为基础的星级认定、公共服务、评先树优等志愿服务嘉许回馈机制,对志愿者入学、就业、医疗、交通等给予一定的政策性激励。

    精准服务——“需求侧”链接“供给侧”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不仅解决了我们老年人的吃饭问题,还为我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12月7日中午,在寿光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寇家坞四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幸福食堂”里,享用午餐的王月仁老人连连称赞。

    这是潍坊“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已建成“幸福食堂”300余处,能满足6万多名老人的居家养老饮食需求。

    群众需要什么,志愿服务就提供什么。为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潍坊打通群众“需求侧”与志愿服务“供给侧”有效衔接渠道,构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大数据”互通互融工作体系,并按照“群众点单-中心(所、站)派单-志愿组织(者)接单-群众评单-政府奖单”的“五单”运行流程,对志愿服务项目实行闭环管理,形成自上而下的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的工作模式。

    ——在“为老”服务方面,以助餐、助医、助洁、助浴、助行、助乐、助学、助急、助怡养、助防诈和常态陪伴为重点,以解忧、解烦、解闷、解难为目标,打造了一批群众欢迎、效果良好的“社区食堂”“居家助理”“长者乐堂”等志愿服务重点项目;

    ——在“为小”服务方面,举办线上线下教育惠民公益讲座近千场,推广“微心愿”帮助困境儿童家庭解决实际困难;

    ——在“为困难群体”服务方面,继续推进开展生活帮扶、技能提升等志愿服务;

    ——在“为需要心理疏导和情感慰藉群体”服务方面,拓展“温情陪伴”的暖心志愿服务活动,解决群众的“心事”;

    ——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方面,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扩大志愿服务覆盖面和参与度……

    “精准滴灌”式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菜单,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与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推动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扎实开展,使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更加鲜活、更接地气。

    文明实践“搭台”,志愿服务“唱戏”。潍坊在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和17支市级专业志愿服务队的同时,构建了市、县、镇、村四级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建立7810支构成多元、富有活力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此外,围绕医疗、法律、环保、消防、交通安全、心理健康方面,组建以技术骨干人员为主体的规范化、专业化志愿服务队,开展群众性互助式志愿服务。

    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志愿者149.5万人、志愿队伍8207支、志愿项目总数达2.2万多个。涌现出“潍”心服务、“希望小屋”“法援惠民生”等一批示范性强、影响力大、社会效益高的志愿服务项目和曹冬梅、毕庆东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典型人物,志愿服务品牌示范效应逐步显现,志愿服务的“潍坊模式”正逐渐成型。

    文明有底色,最美“志愿红”。如今走在潍坊街头,“红马甲”的身影随处可见,“志愿红”正成为潍坊的最美流行色。

    移风易俗——“思想转变”带动“行为改变”

    “现在好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节俭消费,减排场不减人情,真正为人情债‘减负’了。”潍城区军埠口综合项目发展服务中心军埠口村村民感慨地说,“过去村里婚丧嫁娶都在比谁家操办得更‘场面’,现在比的是谁家办得更文明、更节俭。”

    “红白事从新从简”“为人情债减负”蔚然成风的背后,离不开移风易俗的推行。近年来,潍坊把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抓手,对移风易俗工作进行专门部署。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

    树新风、扬正气、革陋习、讲文明。为使移风易俗见到实效,潍坊建立“市主抓、县主体、乡主推、村主责”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构建起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在强化刚性制度约束上下功夫的同时,潍坊把好的规矩“树”起来,把治理标尺“立”起来,通过建立红白事申报制度,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带头弘扬新风,真正做到管好自己、带动亲属、影响他人。

    移风易俗是思想观念的革命,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关键,持之以恒的宣传引导是重点。在实践过程中,潍坊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好媳妇、好婆婆、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榜样带动作用,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对陈规陋习说“不”。同时充分运用接地气的方式,把移风易俗融入理论宣讲、文艺巡演等活动中,以富有时代性、创造性的方法举措,使群众的文化生活全面开花、多姿多彩,使文明理念入脑入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风俗改了、民风好了、乡风正了……在移风易俗的实践引领下,潍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更加浓厚,农民人情支出负担明显减轻,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反对浪费、文明办事”成为群众共识和行为习惯,农民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

 

当前:1版(2022年12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