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心汇聚在田野上
——四川省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工作走深走实
本报记者  罗园

 

    记录村庄发展变迁的村史馆成为村民记住乡愁的精神家园;农家院落掩映在绿树之中,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道路两边摇曳的各色花木,令人心生愉悦……行走在广袤的巴蜀大地,村容整、民风淳、文化兴,一幅幅文明新风落地生根的画面映入眼帘,装点着绿水青山,滋润了百姓心田。

    近年来,四川省持续推进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十大行动,不断提升农村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

    文化惠民涵育乡村文化根脉

    “看,这个是流传下来的农具风车,过去我们将粮食从顶上的漏斗倒下,利用人力转动风板产生风,实现麦粒与麦壳分开。”近日,在绵阳市安州区花荄镇联丰村村史馆里,村里的老干部彭双泉正向几位年轻游客讲述过去的故事。

    旧时耕作的各类农具、具有时代特色的搪瓷脸盆、“三转一响”,村庄历史发展大事记、村内新农人、创业明星展示……走进占地约1700平方米的村史馆,一个个老物件见证了人们的乡愁记忆。

    “村史馆承载着一个村的历史与文化,是村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村民心底最深沉的力量和精神源泉。村民在欣赏这里的农耕文化时,不仅可以了解乡村的变迁,还可以激发热爱新农村的豪情,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安州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好村史馆,保护和传承好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文化记忆,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生机和活力。

    村史馆的打造只是四川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四川省持续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启动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把村史村志编撰作为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文明乡风的细胞工程、基础工程来推进,激发村民爱党爱国爱乡爱家热情,让村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此外,四川省还积极培育乡土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在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不断提升农村社会整体文明程度。

    在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绵竹木版年画”的发源地德阳市孝德镇年画村,每逢正月初九,是当地特有的孝亲节。按照村里的传统,子女们在这一天都要给父母买上一双“孝亲鞋”,并亲手为老人穿上,寓意着家中的老人可以平平安安舒心满意地走过一年又一年。这双新鞋传达的不仅是儿女们的孝心,更是在极具仪式感的风俗中,把传统德孝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不仅如此,年画村还深入挖掘年画文化、年俗文化、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定期举办年画夜校、年画微党校、年画讲堂等文化活动,组织村民学习各类文化知识,不断提升村风、民风。

    位于川南的宜宾市兴文县大坝苗族乡,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起源于清代康乾时期的大坝高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当地人引以为傲的民俗文化。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当地都会举行游街表演。为了传承弘扬高装文化,大坝苗族乡成立了高装促进会、大坝高装传习所,并开办了川剧培训班。同时在当地中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从中发掘培养热爱高装表演的人才,让高装表演随时能演出。如今,不仅当地的孩子爱上了这项文化遗产,丰富的文化活动,还让当地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营造了除陋习、树新风的良好氛围。

    榜样力量引领文明风尚

    “我宣布,此次幸福古村庭院整洁度评比大赛,第一名赵登亮!”近日,在眉山市丹棱县顺龙乡幸福古村,幸福原乡旅游专业合作社社员大会暨“好撇事”评比大会举行,此次评比大会评选出了3名“红榜”和3名“黑榜”,分别代表最整洁和最不整洁的村民庭院。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此次的“红榜”第一名赵登亮竟是上次评比大赛中的“黑榜”成员之一。

    为了更好地弘扬文明新风,倡导文明乡风,自去年起,幸福古村开展了古村“红黑榜”“好撇事”评选活动,从村民的“居住环境”“生活习惯”“家庭风气”“感恩奋进”等方面进行评比。对好事加分,对坏事扣分,对前三名进行奖品奖励、后三名进行分红扣减。随着时间推移,村民们明显感受到,古村环境越来越好,逐步形成了“讲文明、做好事、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道德风尚。

    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中,四川省开展村规民约培育行动、思想道德星光行动、文明新风传播行动,通过建立健全思想道德先进典型嘉许管理办法,树立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鲜明导向。评选表彰一批来自乡村基层、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并在各类阵地、载体、活动中广泛弘扬展示、学习践行,让村民随时随地能直观感受先进典型风采、接受文明新风熏陶,让道德教化回归乡村。同时,抓好先进典型、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文艺转化工作,使之成为群众喜欢的文化项目、文化活动。

    自贡荣县双石镇蔡家堰村,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的故乡。走进蔡家堰村,随处可见村训“一辈子做好事”。近年来,蔡家堰村立足玉章故里的红色文化积淀,始终坚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玉章精神的“两文化一精神”。深入挖掘“一辈子做好事”村训文化,打造1公里“好人文化长廊”,多维度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玉章好儿女、传承好家风”为主题,定期开展“玉章好儿女”“蔡家堰好人”等评选活动,宣传好人精神、引领文明乡风;积极组织创作玉章漫画、设立玉章专栏、刊发玉章连环画、谱写传唱“玉章精神”歌曲等,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作品颂扬玉章精神。

    阿坝州金川县观音桥镇石旁村村民措拉有一个特殊的家庭。她的家中有10口人,其中有年过百岁的外婆,年逾六旬患有白内障的妈妈,患有腿疾的爸爸,两个智力残疾年近七旬的舅舅,三级残疾的姨母,读大学的女儿,读小学的儿子,上门的丈夫。从风华正茂到霜染白发,三十多年来,措拉不辞辛劳地照顾着这一家人,不离不弃,用爱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措拉的故事感动了当地群众,她的事迹被改编成小品《天下孝为先》,搬上了舞台。

    近年来,金川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孝为先 善为上 和为贵 俭为美”中华传统美德,着力提升乡风文明,订立村规民约、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文明乡风,制定一系列“土规定”“好规矩”,涌现出了全国文明家庭赵正宗家庭,“中国好人”、四川省道德模范措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张诗茂……

    小积分撬动村风民风大转变

    “赵燕总积分81分,兑换21积分。”“张玉琼总积分75分,兑换21积分。”“罗翠兰总积分96分,兑换36积分。”今年7月的一天,巴中市巴州区鼎山镇龙头寨村举行了一场积分兑换现场会,村党总支副书记程小艳一边念着名字,一边向村民发放个人积分“存折”,领到“存折”的村民笑意盈盈。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夯实思想基础激发内生动力,培树农村文明新风,引导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呈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良好局面,2021年1月,龙头寨村构建以道德积分分享物质和精神成果的积分制,同时整合挂联单位帮扶资金、社会捐助资金、村集体经济等,用以购置居民生产生活用品作为积分兑换成果。龙头寨村的“积分制”模式,采用一月一评比、一季一兑现、年终一表扬,村民可根据每月所得积分到“积分超市”兑换相应价值商品,年终根据村民积分情况进行总结表彰,颁发“道德家庭”荣誉证书,给予表彰奖励,形成“文明礼貌有积分,兑换积分有奖励”的工作机制。

    “‘积分制’对村民的‘小善’给予物质奖励其实也是一种道德肯定,善举得到了回报,才会有更多的村民去做,久而久之,才能净化社会风气,促进村风民风大转变。”村党支部书记罗成说。

    这是四川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激励机制的生动画面。近年来,四川鼓励部分地区先行先试,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抓手,为乡风文明建设搭建阵地平台,通过常态化地开展道德积分兑换活动,通过“有价”道德,让思想道德建设在农村落细落小落实,鼓励村民崇德向善,实现德者有得、好人好报,营造社会道德新风尚。

    在简阳市,当地积极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方式,运用推广积分制,推动解决乡村“关键小事”,取得良好成效。为深化文明创建工作,培育文明乡风,简阳市各乡镇(街道)立足实际,组织开展移风易俗活动,通过“积分制”调动居民参与移风易俗的积极性,引导广大群众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争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践行者,持续树立乡风文明新风尚。

    在攀枝花市米易县白马镇高龙村,当地通过实施“积分制”将乡风文明建设由干部“唱独角戏”变为了全体村民“跳集体舞”。高龙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广泛征求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制定了积分管理制度并以此作为评分标准,以实名注册的志愿者为积分单位,将遵纪守法、环境治理、垃圾分类、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积分评定范畴,自觉遵守村规民约、主动参加村容村貌整治行动等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支持移风易俗规定的村民获得相应积分奖励;积分可在生活超市兑换生活用品。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激发了群众自觉共建共治共享的热情。如今,高龙村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村民越来越多,“攒积分”带来的成就感提振了村民的精气神,让遵守移风易俗规定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主动参与、乐意去做的事情。

    如今,行走在巴蜀大地,人们越来越惊喜地看到,随着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深入推进,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日益美起来,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农民精神新风貌、乡村文明新气象正在为四川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力量。

 

 

当前:A1(2022年11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