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谨防用力过度

    如今的家长们很容易陷入过度养育的陷阱,因为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调童年经历对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家长一旦发现自己有过度的倾向,就应该对自己叫停。

    有关学者研究表明,过度养育有两种定义:第一种情况是,父母出于好意,过度帮助、养育孩子;第二种则是指有些父母对孩子的需求或问题“反应过度”。如果出现如下情况,家长就要自省是否有些“过头”了。

    1.生活大多被规划。带娃用力过度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对孩子干预过多。作为家长,如果你发现自己孩子每天的生活都是被你安排好的,那么就要反思了。比如,有的家长生怕孩子浪费时间,总是帮其报各种辅导班,把孩子的日常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觉得是为孩子好。但孩子需要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放假在家,有时确实没什么事情可做,偶尔这样也无碍,可以让孩子自己想想应该干什么,不必生硬打造所谓的“高质量亲子时光”。

    2.啥都不会做。过度育儿往往表现为过度保护、事事代劳。有些家长无论大事小情,总怕孩子做不好,就直接上手替孩子做;或是孩子遇到问题时总是帮其解决。比如学校组织比赛,孩子落选了;班里小朋友搞生日派对,没请自己的孩子参加。家长得知后马上找老师或别人家长理论,替孩子出头。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什么都不会做。别的小伙伴都会自己收拾书包、系鞋带等,但他不会;与小伙伴出现了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处理。

    3.自我认识不清。过度育儿的家长会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心灵,生怕他们“受伤”,总是一个劲儿地夸孩子,刻意打造一个不正常、不自然的“快乐”成长环境。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过度自信,产生“莫名的优越感”,觉得自己就是最好的,别的小伙伴都不如自己,甚至变得任性、骄纵、跋扈。其实,建设性的批评、一定的困难乃至挫折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非常重要,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承压能力,提高心理韧性。

    陪伴孩子成长,应当帮助孩子树立起五大基本心理素质,即韧性、自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尊和责任感。家长还要认识到,为人父母,要学会随着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不断减少自己在孩子生活中的分量。

    (《生命时报》  赵乾铮)

 

当前:未成年人6版(2022年11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