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漯河:汇聚文明力量 创建幸福之城
尹晓玉

 

    近年来,河南省漯河市委、市政府精心布局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持续提升城市品质。

    走绿色发展之路 让人民群众在蓝天碧水绿地中共享幸福

    近年来,漯河市依托文明城市创建和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着力打造“水绿相映、水在城中、城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丽漯河。随着沙河国家湿地公园、青龙河湿地公园、水韵花溪湿地公园、小南湖湿地公园、月湾湖公园等一系列主题游园的建成开园,沙澧河风景区已成为城市的“会客厅”。漯河市还将城市游园建设与市民休闲健身结合起来,逐步建成百余个功能完善、景观风格协调的街头游园,乐道建设深受群众好评。在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布局下,漯河市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双赢之路,沙澧河成功创建省级优秀美丽河湖,给市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全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漯河蓝”成为常态,满天星亦可常见;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成效考核始终位居全省第一方阵……“绿色漯河”“生态漯河”“宜居漯河”成为漯河市一张闪亮的名片。

    增进民生福祉 让人民群众在获得感、安全感提升中共享幸福

    近年来,漯河市委、市政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等领域集中发力、综合赋能,积极回应群众关切问题,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民生需求,持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

    卫生健康事业成效显著。十大区域医疗中心全部建成,承建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成4家三级医院,在全省率先实现二级以上试点医疗机构“通卡就医”。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幅明显下降;临颍、舞阳县域医共体建设高质量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层诊疗量占比超55%;基础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漯河市投资30多亿元,新建、改(扩)建的20所中小学校已经全部实现招生,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的需求。2022年,漯河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9所,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全省领先;城镇新增就业位居全省前列。城镇新增就业、创业培训年均约4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全市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居全省第一方阵。2019年建立全市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制度,每年为6.5万名高龄老人发放资金约5500万元。截至目前,全市共有5个县级特困供养机构、16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45个乡镇敬老院、142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199个农村幸福院。

    加速城市建设 让人民群众在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中共享幸福

    漯河市把文明城市创建与推动城市建设提质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近五年,漯河市先后投资1100多亿元,实施城建交通项目1355项。全市新建、改造道路124条,打通断头路54条;新建、改造市区道路交叉口31个;对京广高速南站、宁洛高速西站进行升级改造;建设跨河桥梁20座、跨铁路桥涵15座、跨高速桥涵12座,新建、改造市区桥梁15座。

    集中供热实现突破性进展。已完成市区65条道路供热主管网建设,铺设供热主管网207公里,建成换热站168座,供热入网面积达1111.53万平方米,44个小区居民集中供暖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大力实施“里子工程”“避险工程”。全市累计改造完成雨水管网188公里、污水管网84公里,367个小区(单位)实现雨污分流;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及马沟污水处理厂二期等一大批环保项目已建成投用。全市建成泵站39座,整治城市积水点142处,疏浚河道53.3公里,切实提升了排水泄洪标准。新开工棚改项目28个,改造老旧小区1204个,惠及居民近9万户。

    聚焦文旅“软实力” 让人民群众在多姿多彩的文娱生活中共享幸福

    近年来,漯河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决策部署,着力实施漯湾古镇提升、沙澧河文化风光带提升、贾湖遗址提升、许慎文化提升和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四提一高”项目,扎实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遍地开花。建成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及总分馆123个,城市书房42个,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19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38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402个,农家书屋1349个,非遗展示馆、传习所11个,体育场地8440个,成立基层健身组织1250个,形成了“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

    公共文化服务从“云端”到“指尖”。加快数字文化馆、体育场馆建设,完善集学才艺、享活动、订场馆、看直播、赶大集、读好书六大功能于一体的数字文化平台“漯河新时代文化实践员惠民一点通”;开展云上非遗、文化慕课等线上活动。

    如今,漯河正向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迈进,全市人民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指数节节提升。

 

当前:B4版(2023年02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