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五大戏曲知识 感受国粹文化魅力
吴桐

 

编者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戏曲文化是众多文化中的一种,它能够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也能展现风土人情。经过不断发展,中国戏曲界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3月27日是世界戏剧日,关于戏剧的那些知识,您了解多少?本期我们盘点了值得了解的五大戏曲知识,一起感受国粹的文化魅力。

 

    京剧

    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地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生行中又分为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其中,老生又可分为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和红生;小生又可分为文小生和武小生;武生又可分为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旦行中又分为青衣、花衫、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和彩旦。净行中又分为铜锤花脸、架子花脸和武花脸。丑行中又分为文丑和武丑。

    京剧著名代表人物有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他们的艺术各具特色:梅兰芳的表演端庄华贵,擅演《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等戏;尚小云的表演刚健婀娜,擅演《汉明妃》《双阳公主》等戏;程砚秋的表演浓郁深沉,擅演《荒山泪》《青霜剑》等戏;荀慧生的表演活泼妩媚,擅演《红娘》《金玉奴》等戏。

    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

    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角色行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黄梅戏妆容重眉眼,戏装讲究晕染、神韵,真实质朴。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后来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等。

    越剧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繁荣于全国,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绍剧等特色剧种的特点,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因此,越剧也被称为“女子之戏”,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娓娓道来、唯美典雅,江南的秀美和温柔都能被越剧很好地诠释出来。越剧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著名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五女拜寿》等。

    越剧演员根据其不同的唱腔特点分成不同的流派,生行有尹派、徐派、范派、竺派、陆派等,旦行有袁派、王派、傅派、戚派、吕派等。在演唱方法上,则大都集中在唱字、唱声、唱情等方面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有些细微之处,还包括着不少为曲谱难以包容,也无法详尽记录的特殊演唱形态,却更能体现各流派唱腔的不同色彩。

    越剧舞美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最早男班时期,采用一桌一椅的传统形式,演员用“清水打扮”。进入上海后,受京剧、绍剧影响,开始采用水粉化妆。1942年,排演《古庙冤魂》时,韩义首次尝试给袁雪芬用油彩化妆,以配合舞台美术效果。从此,越剧基本采用油彩化妆。

    越剧的服装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最早戏班演戏,衣箱多是租借,仿照绍剧、京剧的传统样式。20世纪30年代,绍兴文戏时期,演员服装杂乱,没有定规。20世纪40年代,袁雪芬排演《香妃》时,因人物较多且民族不同,服装全部由专业舞美设计韩义统筹设计,演员自己置办,为以后越剧服装奠定基础。越剧服装突破传统衣箱“上五色”和“下五色”的规范,增加大量中间色,因此更加柔美、淡雅,与越剧的唯美的风格相适应。

    豫剧

    豫剧起源于河南,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豫剧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豫剧艺术古今兼纳、刚柔相济、豁达宽厚、有“中和”之美。首先,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抑扬有度、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剧行腔酣畅、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再者,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又适合演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豫西调委婉动听,唱腔悲凉故很适合演悲剧。豫剧在关键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挑战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观众听清。

    早期豫剧表演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往往只用芦席、箔子一挡,台上一桌二椅,即可开演,打小锣、敲梆子的人员兼“检场”。进入城市后,有较固定的剧场,舞台装置才有所改进。豫声剧院已采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饰讲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风流”。此后又受京剧服饰的影响,已基本与京剧服饰相同。

    豫剧“浓墨重彩”的妆容,不论生旦净末丑何种角色,他们一律都用油彩上妆,而且画得很浓很浓。旦角一般都是杏核眼,眼线快挑到了耳根;樱桃嘴,都是那么一点点。生角画得各有不同,各种各样的脸谱更是五花八门,惟妙惟肖。优秀的代表剧目有《穆桂英挂帅》《朝阳沟》《花木兰》等。

    评剧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评剧是在清末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

    评剧以唱功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因其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故在城市和乡村有大量的观众。值得一提的是,评剧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曾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

    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后逐渐发展成为生、旦、丑三小戏,后因受梆子和京剧的影响,增添了行当,有了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丑之分,最终发展成了有青衣、花旦、彩旦、小生、老生、花脸、小花脸等行当齐全的大剧种。

    评剧的唱腔是在唐山民歌、莲花落等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了东北二人转、京剧、河北梆子等冀东和京津一带地方戏曲的音乐成分形成。它的特点是抒情性强,流畅自然,乡土味浓。其唱腔为板腔体结构,由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有眼、无板无眼等四种节拍形式组成,常用板式有慢板、反调慢板、二六板、剁板、散板、流水板、尖板等。

    评剧的伴奏乐器分为文场和武场。武场有板鼓、梆子、锣、镲等;文场有板胡、二胡、中胡、低胡、琵琶、笛、笙等。之后又有了大瓢胡、贝司、铜管、大提琴、小提琴等。代表作有《花为媒》《打金枝》《玉堂春》《窦娥冤》《杨三姐告状》《小二黑结婚》《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

 

当前:A3版(2023年03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