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网络暴力 共建清朗网络家园

 

    事件回溯

   汶川地震幸存女孩遭遇网暴

    3月26日,汶川地震幸存女孩、网名“春游哥哥”的牛钰在微博上更新视频,自述遭遇网暴的经历。

    在她向网友公开的私信内容里,部分网友对牛钰进行了言语侮辱及恶意骚扰。如“你真挺烦的 真能装 发一条举报一条”“一大早刷到你视频真的会心情不好”……

    面对网友的攻击,牛钰在视频中表示出积极态度,称生活本身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别人永远无法定义你,“不完美又怎么样,我们可以闪闪发光。”

    牛钰今年26岁,11岁时因汶川大地震失去了右腿。2021年10月,因为带着机械腿在上海时装周走秀,牛钰再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新闻人物。

    自那时起,牛钰陆续受到了网络暴力。她说,她不想选择沉默,她要勇敢地表达出来,向网络暴力抗争。

   高三学生激情演讲落入网暴旋涡

    日前,湖南桑植某中学举行高考冲刺百日誓师大会,一名高三学生代表激情澎湃的发言燃爆全场。

    “没有人是生来的弱者,没有人是命定的草芥,我们可以不成功,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后悔,凌晨6点的校园真的很黑,但600多分的成绩真的很耀眼……”听到这些话语,很难不被鼓舞。

    但有网友的关注点却走偏,全程都盯着她的表情,有人说她咬牙切齿的样子难看,被一些网友贴上“面目狰狞的刷题机器”“鸡血卷王”等标签,连续遭受网暴,有个别网友借机发布恶意调侃甚至人身攻击未成年人的言论。

    因此,微博80多个账号被禁言。尽管事情已经过去多日,仍有恶评不时出现。

    国家网信办:将网络戾气列为整治重点

    3月2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综合治理局局长张拥军表示,和网暴相伴相生的是网络戾气,今年将“网络戾气”列为系列专项行动的整治重点,将采取严管评论区、整治直播PK环节问题、处置网络戾气集中板块等措施。

    “国家网信办对治理网暴高度重视,为有效解决网暴问题,我们反复调研,去年11月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下称《通知》),从解决问题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有效举措。”张拥军说,比如构建网暴技术识别模型、设置一键防护功能、选择私信接收范围、严处违规账号平台等,各个网站平台也积极响应,调整完善功能规则,制作预防网暴指南手册,及时发布治理公告等等。总体看,《通知》下发以来网暴现象明显得到遏制。据初步统计,《通知》下发以来的4个月,网暴信息清理拦截达到2875万条,陌生人不良私信日均下降48%,预警防范了377起热点事件可能出现的网暴风险。

    他表示,和网暴相伴相生的是网络戾气,相较于现实社会虚拟空间的隐匿性,网络淡化了人们的言行责任感,更容易出现口无遮拦,也会导致网络戾气。网络戾气会导致不友善言论集中扎堆出现,对网暴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同时,网络戾气也会使一些网民肆无忌惮、恶俗黑话不断,影响社会情绪,污染网络环境。

    整治网络戾气既包括对网暴本身的整治,也要改变导致网暴存在的网络环境。将采取三方面措施。

    首先,严管评论区。评论区是大多数网民参与互动的主要环节,也是网络戾气容易集中出现的场所。要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加强评论区管理,同时压实账号主体责任,对其所发信息内容的跟帖加强管理,对未做好跟帖评论管理的公众账号和平台都会采取必要措施。

    其次,整治直播PK环节问题。PK环节也是容易出现戾气的主要环节,“我们严肃查处一些主播在PK环节散发的戾气,查处逞勇斗狠、互撕攻击、谩骂吐脏等行为,针对部分主播逃避监管,借小号实施的恶俗行为,将对其所有账号采取统一处置措施,情节恶劣的将纳入黑名单。”

    三是处置网络戾气集中板块。深入排查贴吧、频道、圈子、超话、小组等环节,对违规板块进行整改,必要时采取暂停更新、解散关闭等措施。同时,对这些板块管理员账号也要进行处置,坚决遏制网络戾气。

    不会因为网暴人数众多而法不责众

    泼脏水,放“暗箭”,用恶毒言语攻击无辜者,这是网暴者的共同特征。因为网络虚拟空间的隐匿性,一些人失去了言行的边界感和责任感,更容易口无遮拦,令不友善言论扎堆出现,形成网络空间的戾气,助推网暴形成。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模糊道德标准的地方。充满戾气的网络霸凌,也已经触及了法律红线,既给受害者造成严重伤害,更严重败坏了网络生态,必须依法惩处。

    不容忽视的是,一些网暴实施者,背后还有着利用网暴收割流量的利益逻辑。此前就有媒体披露,一些网暴背后存在“水军”产业链,不少人为了获得非法利益故意制造话题,恶意攻击他人,以博取更高流量,从而实现利益变现。对此,要抓住一个、拔出一串,彻底斩断这条黑色产业链。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网暴者在客观上实施了辱骂、侮辱、刺激、恐吓等网络暴力行为,且主观上明显具有过错,造成他人权益受到损害的,已经构成侵犯他人人格,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同时,如果通过网络暴力行为侵害公民的人格和个人信息,则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或者构成犯罪的,需要承担行政处罚责任或刑事责任。

    付建表示,我国法律对网络暴力是绝不容忍的,并不会因为网暴人数众多而法不责众,只不过处罚时会考虑每个人所起的作用以及实施的手段,只要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就会涉嫌刑事犯罪。

    如果遇到类似网暴,当事人可以报警向公安机关求助,或者在网信办进行举报。同时收集保留相关证据,追究网暴者的民事侵权责任。

    但不可否认的是,现有的法律并不能涵盖网络暴力的多种形态,也缺乏具体的操作程序。“我们需要统筹立法,通过反网暴法的单独建立把网络暴力的多种形态、多种主体的责任以及执行程序说清楚。”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巍表示。

    近年来,有关部门也在不断依法加大整治力度。2022年11月,《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印发,各重点网站建立健全网络暴力防治机制,拦截清理涉网络暴力信息2875万条,从严惩处施暴者账号2.2万余个。

    整治网络暴力,需要政府、网络平台、网民等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有关部门要持续加大打击力度,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对肆意施暴者坚决“亮剑”。网站平台要切实履行网络暴力治理主体责任,引导广大网民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广大网民要尊重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共同抵制网络暴力行为,共建清朗网络家园。(本报综合)

 

    什么是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一种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暴力形式。在形式上:语言为形式的网络暴力;图画信息为形式的网络暴力。在内容上:不理性人肉搜索的网络暴力;肆意辱骂他人的网络暴力;编造传播谣言的网络暴力。研究发现,现阶段的网络暴力往往穿上了新的技术外衣,其风险后果的传播渠道更多、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由此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更大。

    网络暴力涉嫌哪些违法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如何保护自己?

    1.如遭遇网络暴力,立即关掉私信和评论区,暂时隔绝网络,减少外界负面信息对自己的影响。

    2.如果对方通过信息网络或者其他途径发布你的行踪轨迹、身份证号码、账号密码、财产状况等个人信息,性质上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你可以先保存相关侵权证据,然后与网络平台联系要求删除、封号,并向公安机关报案处理。

    3.青少年一旦感觉确实受到了伤害,可以求助家长、学校、12355平台,还可以通过法律维权、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辅导。家长如果发觉孩子正遭受网络暴力,要帮助他们保存相关记录凭证。

    4.如果网络暴力情节严重可能涉嫌犯罪的,还可以提起刑事自诉。

    5.不要害怕,不要自责!你没有做错任何事!及时报警,那些躲在网络背后实施网络暴力的小丑终将被追责!

当前:A4版(2023年03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