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花蕾”早凋零
青少年心理健康不该“落灰”

 

◎编者按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于2023年2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青少年群体中有14.8%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也提到,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亿万家庭的和睦幸福。近年来因青少年心理问题而引发的矛盾冲突甚至是极端事件时有发生,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心病需要心药治。如今,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共识,但整个社会层面仍存在心理健康知识匮乏、认知不足、转介机制不通畅、各方合力不够等问题。

    本期《焦点》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看看我们可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医教结合”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破除讳疾忌医观念

    七八岁的孩子说自己情绪不好,不开心,想找心理医生。有的家长会认为孩子是在开玩笑,“每天都吃饱喝足的,哪像有抑郁症。”儿童心理科主任医师刘华清感慨,家长无法识别,随口否认可能无意间忽略了孩子正处于痛苦之中。

    在日常的门诊中,刘华清明显地感受到前来就诊的青少年患者比以前多。他提醒家长,一定要学习抑郁症的相关知识,不批评、不指责,要接受、理解孩子的痛苦。

    在校园心理咨询中,孩子通常有哪些心理问题呢?

    北京景山学校心理教师毛敏介绍,在小学阶段,一二年级学生主要是适应问题。一般适应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本身的发育水平不足以应付小学学习。有一二年级学生存在注意力缺陷,被医院诊断为多动症,阅读障碍和书写障碍等问题孩子;一类是没有养成良好规则习惯,自理能力相对薄弱。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学生遇到的人际交往问题逐渐增多。“初中阶段,是情绪管理、人际交流、网络使用、学业问题。到了八九年级面临中考,学业问题就较为突出。到了高中阶段,学生普遍问题是学业焦虑、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方面,这些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毛敏补充。

    “在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需要家长配合的时候,有时候会受到阻碍。”毛敏直言,在现实生活中,有部分家长会担心如果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同学会不会对他有看法,会不会影响他和同学的交往。同时,孩子会不会觉得自己不正常,从而背负很大的心理压力。也有一部分家长对寻求心理治疗,存在很多现实性的困难,如选择什么样的机构或医院,以及费用、时间等问题,这也让个别家长不能及时顺畅地寻求专业的帮助。

    “也有些家长很难接受自己的孩子得了病,尤其是精神心理疾病,好像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孩子生病了,家长有深深的挫败感。”临床心理科治疗师刘彦茹表示,“有些人还对精神心理疾病存在歧视,有污名化现象。我们需要做些科普,让更多人知道,就算真的有这个疾病也是可以治疗的,不用讳疾忌医。”

    除开利用科普破除讳疾忌医观念外,还可以“医教结合”,打通医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渠道,让更多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及时得到认知。

    日前,广西柳州市教育局联合市卫生健康委及当地各医院,共同启动柳州市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医教结合”专项工作,进一步完善区域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该项工作启动后,柳州市的教育、医疗系统将从组建专业研究团队、完善医教结合工作机制、提升心理教师专业技能、开展危机处理试点探索、打通就诊绿色通道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持续完善学校心理服务体系,在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危机筛查、心理诊疗绿色通道、案例督导、科学研究、危机处置等方面形成联动共享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心理危机识别精准度、干预有效性,切实保障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

    “医教结合专项工作在今后实践中将共同构建起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防护墙,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健康地成长。”柳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胡学林表示,学生对心理方面的教育、培训的需求较多,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学生,在他们的叛逆期早期,越早给予他们指导或干预,越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下一步,柳州将建立完善长效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医疗系统的专业优势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为学校实现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筛查、干预、诊疗开通绿色通道,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一个快捷高效权威的服务。

    加大力度

    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南京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研究院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其认知、情感、意识等心理与行为特征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毕生发展的观点来看,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青少年成年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较为可靠的预测作用。因此,维护和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重大、意义深远。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可以帮助个体充分认识、预防和应对心理疾病。要想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可以从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这个最具教育实效的要素抓起。

    2月25日,由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海南省教育厅、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海南省安宁医院(海南省精神卫生中心)联合主办,海南广播电视总台青少频道承办的“健康心理·快乐人生”海南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演播厅举行。

    举办此次系列活动是为了开启海南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事业新篇章,形成合力,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学校欺凌与暴力、早期识别和干预心理问题,减少和预防各类不良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全面提高海南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

    据介绍,海南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将持续开展三年。2023年为启动之年,将通过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和生命健康安全应急技巧辅导、2023年度“海南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卫士”评选、圆桌讨论、宣教活动等形式,助力健康心理之树在海南扎根。

    除开系列活动和榜样选拔,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元素也是一个好的方向。

    连日来,江苏省镇江市通过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及早分类疏导各种压力,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镇江各地各校积极发挥课堂教学和班团队会主渠道作用,确保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知识知晓率不低于90%,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互助求助意识,学会理性面对挫折和困难。统筹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的课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课表,确保所有班级每两周不少于1课时。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结合党团课、少先队活动课程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班团队会。坚持各学科的育人功能,在教学内容上充分挖掘课程教材蕴含的心理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要素的同步发展。

    家长、学校、社会三方合力

    为青少年加上“心理护栏”

    用现代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方法,因材施教,重视子女身心健康、全面发展。3月29日至31日,泉州市教育局携手多部门开启“家校携手守护孩子健康成长”主题直播,邀请专家通过公益直播聚焦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家校共育,“开方”赋能共助孩子健康成长。

    本次公益直播作为“家校携手,守护孩子健康成长”2023年泉州春季学期“学生心理健康月”主题公益活动重要配套活动之一,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开展线上直播主题宣讲活动,为全市老师及家长提供“挫折帮助我们成长”“家长情绪对孩子的影响”“学会亲子沟通”3场主题教育直播,旨在促进学校与家庭的交流沟通,进一步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环境,从而达到家校共育,同心圆梦的育人实效。

    “青少年时期是儿童发育到成人的重要转折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对于培养独立健全的人格、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品质、树立理想信念和生活目标具有关键意义。”泉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学校、家庭和全社会要引起高度重视,联动施治,形成合力。希望通过本次公益直播,围绕不同主题宣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们加上“心理护栏”。

    而在四川,融媒体成了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利器。3月30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成都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成都举办。作为本届大会一项重要活动,新华文轩“文轩明心”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融媒服务项目启动仪式也在主会场举行。

    在本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发布的“文轩明心”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融媒服务项目是全国出版传媒领域首个企业发起建设的“家+校+社”融合服务项目,它以青少年心理健康为服务核心,以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体系为目标,全力落实心理健康各环节资源及服务的有效提供,形成校内与家庭、内容与应用、出版与测评、课程与服务、干预与诊疗的联动服务机制,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融合服务整体方案。通过该项目,打造心理健康资源服务线上平台,提供优质、实用、易于获取的心理健康热点主题资源,让学生、学校、家长获得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项目的开展,将有针对性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难题,构建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全面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

    (本报综合)

 

当前:4版(2023年04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