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更多“歌圩”点亮群众生活
关育兵

 

    在广西南宁市武鸣区,自古以来就有民众汇集起来唱山歌、听山歌的习俗。据媒体报道,这里的人们一大早背一壶水出门,只为在歌圩上一展歌喉。在不到500米的江滨路两侧,近30个对歌点密密麻麻,以“歌海”喻之也不为过。“每逢下午两三点钟,这里最是热闹,江滨路两边人山人海,简直歌声震天。”

    “唱山歌嘞,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提到山歌,许多人就会想到“刘三姐”。的确,经典电影《刘三姐》的这一旋律几乎家喻户晓。由山歌到歌圩再到“壮族三月三”,电影《刘三姐》功不可没。

    但要看到的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许多传统艺术形式日渐式微。然而,山歌、歌圩不仅没有衰弱,反而越发展越红火,线下仅武鸣城乡,就由原来的十几个人,发展到经常出来参加山歌活动的群众不少于1万人,线上云上歌圩连续举办,年年网络人气上涨。

    武鸣山歌何以如此响亮?这与山歌独特的艺术魅力有关。歌圩中对唱的山歌类型非常丰富,有生产歌、生活歌、农事歌、季节歌和情歌,等等。歌者往往是即兴创作,套用某种唱腔和句式,根据现场环境随机应变组织歌词内容。因此,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代言就成为当地人的习惯。山歌包罗万象,随时随地可唱,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蕴,有传情达意的功能、沟通人心的作用,让山歌成为不少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人年轻,让人快乐”。

    当地政府久久为功地扶持,对山歌更是产生了推动作用。武鸣成立了山歌协会,在城区最繁华的路段开设“武鸣壮乡歌圩”,在13个乡镇设分会,在各乡镇设立山歌日。以培养非遗传承人为抓手,每年开展歌手评选活动,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山歌传承人均有传承经费补贴,“武鸣壮乡歌圩”有经费支持……一招接一招,让武鸣山歌后继有人、越唱越响亮。

    “武鸣处处是歌圩。”在促进山歌发展上,当地还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推动传统歌圩活动与近年来兴起的广场舞相互促进;既传承传统山歌,也不断为山歌注入新的时代内容;适应新媒体给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顺势开展线上歌圩展演活动……众多举措,让山歌、歌圩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相连,共同前进。

    武鸣区山歌响亮,处处歌圩,这对于更多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来说,是有借鉴意义的。让更多“歌圩”点亮群众生活,是可期可盼的。

 

当前:A3版(2023年04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