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结束,文旅行业需算一算“得失账”
许朝军

 

    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各地消费、旅游需求迎来全面释放,多地纷纷推出刺激文旅行业全面复苏的“硬核”举措,从“淄博烧烤”,到“免费游”;从“三国文化周”的文化大旗飘扬引人目光,到各地开发民俗项目、文旅行业部门高调官宣推介……这个“黄金周”从经济效益、文旅效益角度而言,确实让人兴奋,并值得认真总结,在如何进一步提升文旅产业发展质量、促进文旅业复苏提升方面,也值得好好“算一算账”。

    虽然“五一”期间不少文旅项目的推出、文旅业复苏的刺激举措等可圈可点,但我们不能否认,也有不和谐现象潜藏其中,包括备受吐槽的部分民俗酒店坐地起价、退订涨价事件等,无不成为颇具争议的“假期舆点”。同样,随意攀爬、翻越护栏、不听劝阻随意触摸文物的不文明现象也频频引发热议,“到景区看人”“到高速看车”等现象也备受吐槽。对这些与文明游玩格格不入的现象和行为,同样值得反思并从制度设计、文旅服务标准提升、景区管理质量完善、服务业规范发展、节假日市场监督监管干预等方面,去算一算“服务账”“经营管理账”“文明账”、市场监管“干预账”和公众文旅游玩素养“提升账”。

    假期已过,文旅业必然面临从“高光”时刻走向平常的过渡,到底是任由市场自然规则来撬动文旅业发展,还是从完善细节、总结得失的角度,进一步提升文旅业发展质量,进一步营造更加文明和谐高质量的文旅服务氛围,这确实是一道值得深思的“考题”,而题目的最直观表达就是“得失账”要不要算、怎么算、算后怎么办。一个“黄金市场效应”的出现,呈现给公众的感受并非绝对一致,那么“得与失”的拷问就是节后必答题。消费市场是一面不容忽视的“正观镜”,面对市场反应、收入差距、公众满意度、服务评价、舆情考验等诸多的反映,科学理性地算算“得失账”,很有必要。而“算账”的根本目的,不是陶醉于偏科的“高光”,而应该是基于如何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文旅服务市场和服务供给层面的反思、审视和机制制度完善跟进。如何将“网红”变为“长红”,如何将“节日高光”变为“长久辉煌”,如何从规范公众旅游行为提升公共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角度挖掘文旅产业的“内涵”,提升公众文旅素养和游玩质量进而促进行业产业科学规范发展,都是需要各个行业部门和经营单位深思熟虑的“考题”。

当前:4版(2023年05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