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东市平安区:文明乡风吹遍古驿大地
刘明娟

 

    近年来,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遵循,以“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目标,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步迈进,广袤农村文明新风激荡,有力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素质提升、乡风民风美化、农村文明进步。

    核心价值观凝心铸魂

    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扬正气促和谐

    各乡镇(街道)、各村(社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宣传栏、墙体建筑、电子屏等;深化以爱党爱国、诚信守法、勤劳奉献、团结风尚、卫生整洁为标准的“五星级文明户”创建,目前,平安区累计创建“五星级文明户”15492户,创建率达51.17%。

    以“我们的节日”为依托,持续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读经典、述故事、畅谈心”等主题实践活动。村民们通过“晒”出自己的家规家训,教育引导群众增强道德观念,生动鲜活的形式让好家风走进万家万户,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传统文化底蕴深刻隽永

    激发乡村文明内生动力

    区级层面多方组织开展送戏下乡、公益电影放映、全民阅读等活动,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乡镇(街道)层面打造文化品牌,积极探索挖掘非遗物质文化“竹马子”“五鬼顶灯”“敬德洗马”等,广泛开展拔河、射箭、篮球比赛、社火演出、文艺展演等多种形式的系列文体活动。

    村(社区)层面组织村民群众开展“二月二”“六月六”文艺演出等活动,激发群众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各种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文育人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人居环境整治扮靓乡村颜值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为绘就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态图景,平安区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积极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示范探索,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乡村生活品质得到全面提升。

    建立“户清扫、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加大对各类垃圾的收集清运,加强对重点区域的巡查督查力度,全面完成垃圾堆放点的整治任务;各乡镇(街道)合理布局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终端处理设施建设,配齐垃圾清运车、垃圾斗、垃圾箱等环卫设施。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管护长效机制有效运行,全区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移风易俗引领新风

    和美乡村不仅有“面子”,也有“里子”

    平安区积极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完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参与助力文明村镇创建。探索实施“1154”新路径,即落实1个条例、执行1个村规民约、抓住5个关键少数、用好4级阵地。全区116个村(社区)积极修订村规民约,把抵制高额彩礼铺张浪费作为重点,对婚嫁彩礼、礼金、宴席等制定具体量化标准,实现红白事制度化和规范化。

    不断在“示范引领”上出新招,抓住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乡贤代表、少数民族代表、大学生团委专职副书记等5个关键少数,带头节俭操办婚丧事宜并遵守红白事办理要求,鼓励引导群众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村民精神风貌持续改善,社会新风尚更加浓厚,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志愿服务活动锚定需求

    把民生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砖一瓦中

    利用百姓宣讲团深入各村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用“接地气”的表达、“有温度”的内容、“有活力”的互动,让身边人说身边事、用百姓话说百姓事、用大白话说天下事,让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重点,以志愿者积分超市为抓手,按照“百姓点单、站所派单、志愿接单、群众评单”的模式,解决“田间道路需修缮”“沟渠多处受损”等民生实事。

    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注入新动力,成为推动文明乡风的活水源泉,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当前:B1版(2023年05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