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首席”评论员
刘晓东

 

    “这篇文章很平淡,结尾收得太仓促,没有什么新意。”一大早,就收到父亲这个“首席”评论员发来的微信,对我刚刚写完的一篇文章发来评论,提醒我要进一步修改。

    现在我有个习惯,写完一篇文章后,首先要发给父母看一看,让他们提一提意见,心里才踏实。 我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喜欢发到微信朋友圈里,请朋友们提提意见。因为写的都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很担心会让亲人们挑出毛病。特别是我的父母,都是非常认真的人,很不喜欢张扬,所以就在朋友圈里屏蔽了他们。

    有一天去看望父母,在吃饭的时候,母亲突然问我:“儿子,我听院子里的人说你经常写文章,我和你爸爸怎么看不到?”我心里一惊,他们还是发现了这个秘密。于是撒谎说:“可能是手机的问题吧,吃完饭我给你们调试一下。”母亲得意地冲父亲说:“我就说嘛,儿子写了文章怎么能不让我们看呢?”我苦笑了一下,回答道:“写的全是些小事,你们看不看都行。”“儿子会写文章了,我们高兴还来不及呢!”母亲快人快语,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一连几天,我接连不断地收到父亲和母亲发来的微信消息,有时是文字,有时是语音。这些消息里有对我写的文章的肯定,有的是批评,并且批评多于肯定:“你写的那篇《自行车的故事》是真人真事,但是你爸爸没那么高大!”“《稿费单》里怎么能有错别字呢?”“《操场上的那棵树》立意不错,可是重点没有突显出来。”等等。他们对我所写的每篇文章都进行了评论,并且都能找到一些问题。这让每天面对朋友圈里众多点赞正有些飘飘然的我有些不能接受,于是反驳他们:“我就是写着玩的,何必当真呢?”。很快父亲发来消息:“既然公布出来,就得对自己对别人负责!”我一看坏了,父亲要“上纲上线”,于是赶紧服软:“好,我保证以后注意,坚决提高水平,做到防微杜渐!”父亲接着回了一句:“要抓紧修改。”

    本来写作是我的业余爱好,让父亲和母亲这一搞,成了必修课了。几天不写,他们就会问怎么没写文章。我这个年近半百的新手,为了按时交“作业”,只得绞尽脑汁地找灵感,想思路。我和他们开玩笑说:“你们两个小学文凭的人,给我这个本科生提意见,也不怕别人笑话。”父亲说:“我们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饭都多!”这倒是真的,按照他们的意见修改的文章,很多都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得不佩服这两位“评论员”的水平和眼光。

    我和几个文友聊天的时候,无意中说到了这件事,说我都不敢写文章了,让两位老人批评得一无是处。有一位文友羡慕地说:“知足吧,你写的文章至少还有父母读。我写的想让他们看都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当时我们几个都沉默了,把玩着手里的茶杯没有说话。我想起那两个戴着老花镜仔细看我文章的老人,心里热乎乎的。父母在自有归处,我的文章能让父母高兴,这就是天下最好的事情了。

当前:B3版(2023年05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