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东凤:轮椅上“绣”出精彩人生
武桂成

 

    “五一”假期,江苏省东台市西溪景区旁的发绣厂展厅里,发绣作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一名端坐在轮椅上的绣娘正一针一线地勾勒图案,引起了大家的好奇。轮椅上的绣娘名叫沈东凤,是这家发绣厂的厂长、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残疾人自强模范。

    “常人做不到的,我也要努力做到”

    今年64岁的沈东凤出生于东台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5岁那年,她患上了小儿麻痹症。生性好强的沈东凤哭过、闹过,但残疾已是不争的事实。

    到了上学的年龄,要强的沈东凤坚持不要爸爸接送,她每天端着小板凳,一步一步挪进学校,从小学一直读完高中。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在原东台县工艺品总厂做了一名女工。1981年,沈东凤和同厂的男同事组建了家庭。第二年,他们的儿子出生了。

    1983年5月,沈东凤被确诊为直肠癌,医生告诉她,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切除手术。她前后做了三次手术,终于从死亡线上挣扎了回来。然而,有一次坐公交车,她的拐杖一滑,人重重摔倒在车厢里,股骨当场跌断,腿里不得不安了一块16厘米长的钢板,从这以后,轮椅便成了她生活中永远的陪伴。

    “身残志不残,做个好学生。常人能做到的,我必须做到;常人做不到的,我也要努力做到。” 在工厂里工作的20年里,沈东凤先后做过13次手术。面对厄运,她选择了坚强,把小时候写的作文当成自己人生的座右铭。

    下岗创业,从绣娘变成厂长

    1998年年初,工厂面临破产,沈东凤和丈夫同时下岗。常年求医问药,她家已是负债累累,再加上夫妻双双下岗,家庭经济的困难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想到正面临高考的儿子,想到日后的生活,沈东凤愁得一连几夜睡不着。

    “那时候东台发绣名气越来越大,而且我有点儿绘画和针织的底子。”沈东凤和丈夫连续几天进行市场调研,毅然决定自主创业。说干就干,没多长时间,她就租了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起名“东坡发绣店”,之后就正式挂牌开张了。

    万事开头难。每一幅发绣作品需要若干工序,而沈东凤曾经从事的只是绘画工序,丈夫是搞行政管理出身,不懂得发绣制作,开发绣店后他们必须承担起所有的工序。为此,沈东凤请教本地的发绣师傅,还向苏州的师傅学习绘画技术。“发绣的面料需要拷边,我从小没有接触过缝纫机,操作缝纫机是我面临的一大难题。”因为残疾的右脚无法用上劲,于是她通过左腿压在右腿上来增加重量,才得以完成这道工序。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她终于制作出10幅小型发绣。

    “刚开始发绣十几天卖不到一幅,后来有客户上门预订发绣了。”沈东凤日渐忙碌起来,每天都在赶制发绣。“1998年8月,有名客商专程从苏州赶来东台,跑遍了东台的发绣市场,看了我制作的产品后大为赞赏,一下子预订了几万元的发绣。”沈东凤说,这件事她一辈子也忘不了。

    初尝战果,沈东凤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鼓起了她创业办厂的决心。于是,她和丈夫一合计,决定招收员工,扩大规模,创办发绣厂。租房、注册商标、招收员工……就这样,沈东凤从一名“绣娘” ,转身变成了厂长,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

    “不能忘了以前的工友和残疾人”

    “我们发展了,不能忘了以前在一起吃苦的工友和残疾人。”在招收员工时,夫妻俩商定,从原来一起下岗的女工中聘请了10名技术工,市场最红火时员工达到80多人。虽然不需要亲自拈针刺绣,但是沈东凤和丈夫的工作更忙碌了,身兼厂长的她负责指导、验收,丈夫负责装裱配框。

    为抢占市场和开发新产品,沈东凤不断设计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发绣佳作。1999年,《皆大欢喜》等多件发绣作品代表东台参加北京农业博览会;2002年参加中国西安(国际)文化博览会交易会;2007年,发绣作品《八骏图》荣获江苏省首届发绣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08年,发绣作品《溪山渔隐图》荣获中国民间工艺精品博览会金奖。2014年,《板桥兰竹图》等5幅作品在江苏省残疾人书法美术工艺精品推介会上亮相……多年来,沈东凤参加全国各大展会数十次,作品频频在比赛中获奖。

    沈东凤先后被评为东台市“残疾人创业标兵”“最佳创业女性”,盐城市“ 十佳自强模范” 和江苏省 “残疾人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还被吸收为国家和省工艺美术学会、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从19岁进入工艺美术行业至今,沈东凤不等不靠,肯干敢闯,以一日日的守候和进取,成就了自己的一片幸福天地。不过,在沈东凤看来,她最幸福的事情,还是握起手中的画笔,在绣布上一笔一划地描绘心中的“锦绣”,“绣”出精彩人生。

 

当前:A4版(2023年05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