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大”,贵在“有容”
樊树林

 

    关于“大学之大”,历来讨论甚多。一个普遍观点是,“大学之大”,贵在“有容”——兼容、包容、宽容各种不同学术意见和学术思想,以及个性表达,让它们碰撞激荡、交锋竞争、探索争鸣。

    邵典副教授发布的“另类招生指南”,引起网友普遍点赞,“括号里都是亮点”“没架子不做作且风趣幽默,这才是教师该有的样子”……可见,个性化、接地气的学者表达,公众更乐于接受,这不仅是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投射,更反映了大家对“大学之大”的推崇。

    据报道,邵典副教授在发布其招生指南前,向所在学院的院长请示过“这样是否可以”,“院长说支持年轻人新的表达方式”。院长鼓励个性化的表达,值得赞扬。尽管时光飞逝、岁月变迁,人们依然仰视和敬慕那些民国教授,缘何?因为那个时代的不少教授学问渊博、机智幽默,个性非常突出,校园里的包容、悦纳氛围很强。恃才傲物,好骂善辩、拖着长辫子的辜鸿铭;和校方有“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约定的“三不来教授”的黄侃;上课很有个性,举手投足不失学者风范,狂傲不羁,称古今真懂《庄子》者的刘文典……这些民国大师既有不凡的经历和成就,也有充满着人情味的鲜活个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容并蓄,博学笃行”,这是大学该有的精神气质,是大学应该呈现给公众的模样。希望更多高校能鼓励更多学者有个性化、接地气的表达,让大学催生更多大师!

 

当前:A3版(2023年05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