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师是一篇“大文章”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周卫东

 

    回忆自己成长的过程,总会想起一些人、一些话。

    于漪老师是从普通教师队伍中走出来的“人民教育家”,她认为“做教师是一篇大文章”。这是于漪老师为师之道的凝练,也应该是名师的自觉追求。那么,教师这篇“大文章”该怎么书写呢?

    德为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有教育专家总结教师基本素养的模型是“教师的素养=(知识+能力)×态度”,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师德的重要价值。试想,态度如果是负值,知识越多、能力越强,素养值就会越小,反之亦成立。因此,优秀教师往往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既为“经师”又为“人师”。作为“人师”,就是要以自己高尚的品德涵养孩子的“精神骨骼”,孩子的精神骨骼健康,才能在天地之间傲然挺立。

    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当下和未来教育的主旋律,体现在教育语境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具化为尊重儿童立场。名师的血液里流淌着“儿童”的基因。为传承教育家斯霞的精神,南京市政府决定为斯霞老师制作雕像,可雕像安放在哪里呢?有人建议安放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大门口,也有人建议安放在学校的中央大道上。这两个方案都被斯霞老师否定了,她认为雕像要安放在每时每刻都能看到孩子的地方。可见,名师更应该有“童化”的眼光。

    教学中存在“三种眼光”,即成人眼光、专家眼光和儿童眼光。有了成人眼光,教学可以“入格”,有了专家眼光,教学可以“升格”,更重要的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具备儿童眼光,只有具备了儿童眼光,我们的教学才算得上“够格”。

    课为重。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认为,课改必须改课。名师应该是改课的先行者和探索者,着力从教师的“指令性学习”转变为学生的“选择性学习”。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允许学生学习”。“允许”一词并非危言耸听,它直击了传统教学存在一个重要问题:教师手握“绳子”牵引着学生,凌驾于学生之上。学生的自主选择是一种主体意识,是主体行动、主体能力的体现。学生知识经验相异、兴趣爱好有别,关注的学习重点、获得的学习体验也不尽一致。所以,好的课堂教学应如罗杰斯所说:“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暗示。”

    在当下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诞生了许多新理念、新主张。在这样的背景下,尤其需要教师有自己的理性判断和价值认同,做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和独特眼光的人。

当前:3版(2023年05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