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不断探索儿童友好社区建设——
让小小的社区开满花
本报记者 卢瑶

 

    “我们社区真好!”6月18日上午,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簇桥街道锦城社区的儿童友好广场上,一群学龄前儿童在家长的陪同下快乐玩耍。“在家门口就能逛公园”,这是锦城社区向广大居民作出的承诺,也是该社区建设儿童友好社区的一个缩影。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以“1米高度看世界”,倾听孩子的声音,尊重孩子的看法,营造儿童友好的成长环境,是一个社区在完善基层治理中有情怀有温度的生动体现,也是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者们的共同追求。

    各地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情况如何?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进一步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走访调查。

   亮点

   社区儿童共享幸福生活

    锦悦星辰天文馆是锦城社区儿童最喜爱的社区场所之一。在那里,有声控星座知识屏、太阳系动态演示模型、专业的天文望远镜,墙上绘有十二星座星空图,天花板上还有星球样式的灯……锦城社区党委书记李鑫介绍,2019年锦悦星辰天文馆建成以来,通过开展科普知识讲座、星座主题生日派对、亲子阅读分享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持续满足孩子们对天文知识、科技知识的需求。

    锦城社区有7100多名儿童,从2016年开始探索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在打造主题户外空间方面,该社区通过儿童参与、家长协助、志愿者专业支持的三方合作模式,构建“小小建筑师”共同体,引领带动青少年儿童参与社区空间更新。在组织活动方面,社区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需求,开展了儿童坝坝舞、儿童趣味运动会等活动。为促进家庭和谐,社区还常态化开展家庭教育服务项目,居民可以组建亲子教育小组开展学习,定期举办的“家长课堂”则为社区家长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李鑫表示,锦城社区秉承儿童利益最大化和儿童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把对儿童的柔性关照融入社区基层治理的各个环节。

    建设儿童友好社区,寄托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不少社区都积极探索建设儿童友好社区,呵护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在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南社区斑竹村小游园里,有一个共享篮球场,附近不少儿童爱来这里玩耍。“共享篮球场里配置了6种高度的墙面篮筐、100种玩法的地面训练梯、3种距离的跳房子游戏地面、250米的无障碍环道……”西南大学儿童友好城市研究组负责人、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副教授李圆圆介绍,共享篮球场的打造,吸纳了西南大学多位专家学者的建议,从不同角度关注儿童成长,满足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需求。

    “西南大学南社区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坚持体现儿童优先,儿童从‘调研访谈—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场景运营’全过程适度参与其中。”李圆圆介绍,西南大学南社区还设置了儿童友好社区自治委员会,任命了社区小楼长。小楼长们在儿童友好社区自治委员会的协助下,定期开展关于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议题提案、讨论记录、策略提出、推进实施等工作,小到一花一草,大到场地建设,每一个环节都充分尊重儿童需求。

    “小朋友们,不要在马路上逗留”“别乱跑,要注意安全”……每到上下学高峰时段,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白云街道筑南社区青苗护卫队的队员陈荔虹都会在学校周边的路口引导学生安全过马路。筑南社区青苗护卫队由社区党员、居民、物管负责人等组成,通过建立“护童”责任清单及报告处置机制,保障儿童出行安全。

    在开展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过程中,筑南社区积极响应《广州市儿童友好社区规划指引》,优化辖区内校园周边的步行线路规划,对沿途道路进行适儿化无障碍改造提升,利用社区空地建设儿童公园及童真画廊,增设各类儿童游乐设施。此外,筑南社区还依托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优质的儿童健康诊疗服务,并与4个儿童友好实践教育基地结对共建,开展模拟法庭、消防救援体验等特色项目。

    难题

    落实不够难以兼顾需求

    建设儿童友好社区旨在为儿童创造专属的社区成长空间。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区基层治理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与儿童友好社区相关的政策。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示范,加强校外活动场所、社区儿童之家建设和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完善儿童公共服务设施”;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鼓励创建社会政策友好、公共服务友好、权利保障友好、成长空间友好、发展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儿童友好城市”;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联合印发《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提出要以公益普惠为原则,坚持“1米高度”视角、寓教于乐内涵、安全环保标准,推进儿童友好空间建设,让广大儿童享有安全、便捷、舒适、包容的城市公共空间、设施、环境和服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不断探索,积极促进儿童友好社区相关政策的落地。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儿童友好社区在建设过程中仍面临不少难题。

    李鑫观察到,一些社区在适儿化改造上所做的工作仍流于表面。对此,成都市高新区蓓蕾社区儿童之家负责人杨梅也有同感:“在做适儿化改造时,一些社区单方面以成人的思路、视角开展工作,等设施真正投入使用后,才发现孩子们并没有真正享受到适儿化改造带来的便利。”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杨梅还发现,很多家长认为社区的“儿童友好”只体现在组织开展各类亲子活动,而并没有安排促进家庭教育的活动。“家庭教育指导也是儿童友好社区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沟通协作,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杨梅表示。

    李圆圆在对儿童友好社区的调研中发现,儿童友好社区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居民需求不一致,例如在空间功能方面,亲子家庭更关注休闲和娱乐,而普通居民更关注停车等实际用途;二是设计营造成果与维护管理水平不一致,可亲近的植物景观、启发儿童创造力的游乐设施、富有探索性的空间往往运维投入大,而纯观赏的植物景观、简易的游乐设施、有限围合的空间虽然易管理,却不能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

    只有解决了这些难题,才能让“儿童友好”真正扎根社区。

    建议

    多方助力实现“全龄友好”

    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儿童为纽带、以家庭为支点、以社区为平台建设儿童友好社区,对儿童权益、家庭生活、社区场景、基层治理等都有显著的提升作用。那么,应如何进一步促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

    以实现儿童在社区安全活动的目标为例,李鑫建议,社区除了开展硬件改造,配置适合儿童的步行路径、新增阻车花坛、设置单行线外,还需要调整“软环境”。例如,配合硬件改造制定新的行车规则,在管理制度上保证改造后的硬件可以有效使用;向社区居民、学校周边商户宣传新的行车规则和儿童保护理念,营造儿童友好的人文环境;引导居民相互守望,积极参与儿童通勤保障。

    针对居民需求不一致的问题,李圆圆建议,社区应就共建共享儿童友好社区达成共识,将发展方向从“儿童友好”延伸至“全龄友好”,让社区所有居民都能受益。在设计营造方面,李圆圆认为社区可以充分利用辖区空间,调动社区能人参与设计、建设,在实用性、多变性、互动性等方面下功夫,争取做到“一物多用”;而在维护管理方面,李圆圆建议,社区可以鼓励家长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组建家长组织和社区志愿者团队,促进社区内部的互动和合作。

    儿童友好社区如何更好地满足家庭教育需求,促进家庭和谐?“社区教育作为家校社共育的重要一环,能够为家庭引入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并集合区域优势,提升家庭教育服务的精准度和时效性,从而建设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生态系统。”杨梅建议,社区可以帮助家庭解决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提供儿童托管服务、家庭咨询、家长培训等,支持家庭教育和儿童的全面发展。

 

当前:A1版(2023年06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