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四川老家,端午节是要吼山歌的。
看不上花船,划不上龙舟,但端午节吼山歌,是一个颇有趣味的兴奋点,让人十分期待。
端午节上午,家家户户粽子飘香,杀鸡宰鸭,腊肉抓紧吃,咸鸭蛋腌出了油……菜地里绿的紫的红的菜一起被搬上桌,一大家子人围坐一桌,斟上雄黄酒,就着挂在门框上浓郁的菖蒲、艾草的香气,在谈笑声中吃喝起来。
到了下午,街道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不管赶不赶场,街上都会涌出很多人,上午为采购,吃过午饭后,街道上的人便是来听山歌的。而等待,是那么漫长,又是那么煎熬。
在乡政府门口,有一个光滑的平台,平台上砌有一个花园,平台通往街市的是一个斜斜的陡坡,街道上一排高大浓密的梧桐树把乡政府门口与斜坡拢进了清清凉凉的绿荫里。哟……嗨……嗬……应该是下午两点钟左右,突兀的一声吼,拖着长长的调子,由高及低,再蜿蜒而上,声音洪亮、坚定、有力!声音击打着街上的人群,人们似乎愣怔了一下,忽而齐刷刷转身,朝乡政府门口走去。
正站在乡政府门口平台上吼山歌的那两个人,高矮胖瘦相差无几,白衬衣、黑长裤,褐色的塑料凉鞋,是表演时穿的“正装”呢。
呀儿哟嚯嘿,呀儿哟嚯嘿……再一声山歌吼出,流动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所有的人都仰着头盯着平台上的两个人,仿佛山歌不是吼出来的,而是看出来的。
平台上的两个人,表情丰富,一唱一和。调子,时急,时缓。急时,音律铿锵,如人勇搏激流。这种声音充斥着我的耳膜,仿佛把我带入了久远的原始社会,使我疑心台上这两个人是上古的野人。缓时,音律舒展,让人如置身于茫茫绿野,立马又让人希望无边……这吼出来的山歌,高亢、嘹亮、激昂、奔放的唱腔,酣畅淋漓,激情满怀,一声入耳,奔驰于旷野,回荡于心田,余音三日不绝。
入迷的听众,眼睛仍盯着平台上那两个吼山歌的人,嘴巴竟也跟着一张一合,神情专注。老人嘴角含笑,孩童停止了哭闹,年轻人被这种原始而天然的嗓音所倾倒,脸上尽现钦佩神色。
多年后,我才知道家乡端午吼的山歌是古蜀民俗文化发展传承下来的,具有江南小调的美,更有原始雄性的美,是我听到过的最好听的歌儿了。一曲罢,一首起,淳朴自然、热情奔放的歌声唤醒了人们劳动的力量,点燃了生活的激情与希望。歌声穿入乡村的云层,四散在四川的土地上,仿佛埋下了一枚枚好善而又勤劳的种子,见证四川人虽苦犹甜且生生不息。
端午节里的山歌声,就这样,让远离故土之人,有了刻骨铭心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