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浙江省教育厅等九部门印发《浙江省青少年学生“爱阅读”读书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明确各地各校要鼓励大中小学生利用周末、假期等时光多读有意义的课外“杂书”“闲书”,引导学生“整本书”阅读、沉浸式阅读。《行动方案》还要求各地各校读书行动不搞“一刀切”,对学生课外阅读数量不设硬性指标等。
在阅读得到越来越多价值认同、全民阅读方兴未艾之下,“怎样阅读”成为一道现实考题。一些人热衷于碎片化阅读,一些人喜欢在数字世界享受数字阅读的快乐……青少年学生应该怎么阅读,同样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唯成绩”“唯升学”的片面导向下,部分家长患上“学业焦虑症”,使其对孩子的阅读存在“傲慢与偏见”,他们觉得,阅读课外书难以立竿见影地提高孩子的成绩,还不如多刷题;即使要阅读课外书,他们也在实用主义的鞭策下,只让孩子阅读所谓的“有用”“有价值”的书。
而浙江相关部门鼓励青少年学生利用周末、假期等时光,多读有意义的课外“杂书”“闲书”,这无疑是对功利、短视的阅读观念进行纠偏,让阅读回归本位。
那些看似“无用”的书,也可能蕴藏着“知识富矿”“精神富矿”,有助于青少年学生增长知识、丰富精神家园。换言之,读有意义的课外“杂书”“闲书”,表面上看会浪费时间,好像没有什么大用,实际上,却能开阔视野、塑造性格、涵养心态、磨炼意志,收获真知灼见和精神启迪。今天看起来“无用”的阅读,将来或许有一天会派上大用场。
阅读不仅在于知晓,更在于思考。只有通过多阅读、“整本书”阅读、沉浸式阅读,才能在一次次的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中,丰富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阅读不应被功利观念所裹挟,而是要多一些坚定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通过阅读汲取精神滋养、增强奋进力量,这才是阅读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句话,阅读的最大作用,在于提升思想深度和认知厚度,在于让每个人成为自己而不是他人的“拷贝”。鼓励青少年学生多读“杂书”“闲书”,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理性的回归,应给予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