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靠民惠民 建设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
◎ 中共赤水市委书记 汪能科

 

    有“丹霞之冠”“中国竹都”“千瀑之市”“桫椤王国”“长征遗址”之称的贵州赤水市,是全国首批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之一,也是第二轮全国500个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之一。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赤水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战略,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并重,始终秉承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的理念,创新“11194”工作法,开展创建攻坚十大行动、网格包保十大行动、市容市貌九大行动,全力打好“四场战役”(难点工作突击战、问题整改歼灭战、全民参与总攻战和巩固成果持久战),实现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文化自信有力增强,文明素养不断提升,2021年被中央文明委确定为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坚持创建为民   打造崇德崇善之城

    传播文明理念强信心。我们把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贯穿文明创建全过程,结合赤水“长征记忆”“四渡赤水”“红军在赤水的故事”等红色文化,以宣传引路,在市委组建宣讲团、乡镇组建宣讲队、村居组建宣讲组,通过“线上+线下”“群众会+”等模式,深入基层一线宣传宣讲,推动文明理念入心入脑。深入开展“算账知恩、实干报恩”“知三史报三恩”“我眼中的文明赤水”等主题活动,感召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创新文明实践筑同心。作为第一轮和第二轮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我们始终牢牢把握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总要求,坚持目标、问题、结果导向,构建起以“抓书记,书记抓”压实责任,以“抓群众,群众抓”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以“抓大家,大家抓”集聚各方合力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格局。招募5.86万名志愿者,推出1万余个志愿服务项目,打造出新时代“茶馆嗑子匠”“文明提调官”等一批广受群众好评的志愿服务品牌。

    回应民生期盼聚民心。我们既对准“国标”,更聚焦“民标”,通过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将文明创建与办好民生实事紧密结合。紧盯群众急难愁盼,以解决群众最关切的就学难、看病难、停车难“三难”问题和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众文明素质等为创建主攻点,扎实开展市容市貌九大行动,强化精细管理,推进温情服务,回应群众期盼。

    坚持创建靠民   打造共建共享之城

    干群一条心全民参与。我们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原则,落实“三长三责”网格包保机制,实施定人、定岗、定责、定标、定域“五定”管理模式,实行县级领导包网格、挂帮单位包单元、党员干部包楼栋、网格员包到户,让1380名网格员吸附在基层。通过“文明网格”“文明小区”“文明楼栋”等系列评选活动,让群众跟着先进学先进、学着典型当典型。运用“八九不离十”群众工作法,通过“六个深入一线”“干部大走访”、党员“双报到”等方式,察民情、听民意、聚民力,实现“每栋楼、每户家、每条街、每条路”都有人管,全面提升群众的知晓率、参与度和认同感。

    城乡一体化全域覆盖。我们创新实施乡村振兴“十个一”工程和“十无一讲一创”主题活动,统筹城乡一体创建,用好“文明农家”“积分超市”等载体,整治陈规陋习,引领文明风尚,实现“村村有好景、户户庭院美、处处有乡愁”。目前已创建全国文明村镇4个、省级文明村镇9个、遵义市级文明村镇17个,赤水市级文明村镇74个,打造县级以上特色田园乡村集成示范点16个,创建文明农家147户。马鹿村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民族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小关子村成功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获评2022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乡村振兴“十个一”工程经验做法获全省推广,入选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上下一盘棋全程联动。我们将文明创建与基层社会治理、办好民生实事紧密结合,以“四题治理”为载体,聚焦“基层群众出题、单位部门领题、党员干部答题、组织定期结题”四个环节,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充分运用“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实现志愿服务全时段、全过程、全覆盖。成功创建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全省禁毒示范城市,市委政法委荣获“全国新时代政法楷模集体”,市公安局荣获“全国优秀公安局”表彰、被授予“平安贵州建设先进集体”,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坚持创建惠民   打造宜居宜业之城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通过深入推进城镇“四改”,大力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农贸市场升级、破损路面修缮、断头道路畅通、沿街路旁绿化等,持续推进城市更新,不断提升居住品质。完成城区三所学校食堂建设和教室空调安装。市人民医院通过三级综合医院评定,市中医医院通过二甲复评,安定医院整体搬迁,市妇幼保健院与市人民医院实现融合发展。赤水大桥加固通车,旺隆水库、沙千水库、丙安水库建设稳步推进。新汽车客运站城市会客厅、聚金门文昌宫城市新地标、庙沱生态岛城市后花园等一批重大项目有序实施。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短板弱项不断补齐,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两山”转换成果丰硕。在“双碳”目标和“以竹代塑”的倡议下,我们用一棵竹联通一二三产,孕育了竹浆造纸、竹木家具等全产业链条,发展各类竹加工企业300余家。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扎实推进,全国首创“竹链贷”。成立了贵州首家森林碳汇管理局,成功发行贵州首张10万亩竹林“丹青碳票”,综合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多年稳居全省前列,132.8万亩竹林成为富民强市的金山银山,开辟了“两山”转化新通道。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市”、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华环境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竹都”“中国晒醋之城·赤水”等多项殊荣。

    城市魅力充分彰显。我们聚焦赤水特有的红色、生态、非遗、河运“四个文化”,深度凝练赤水城市精神,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奋力开创赤水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不断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2022年,在疫情、旱情、火情“三重大考”面前,赤水干部群众众志成城、闻令而动,打赢“三场硬战”,全面展现了事不避难、攻坚克难的赤水担当,精彩呈现了上下同心、团结奋进的赤水力量。

 

当前:B1版(2023年08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