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咸阳市积极拓展文明实践建设途径,创新丰富载体,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基地主阵地作用,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主流价值践行、优质文化供给、服务惠民暖心、阵地提质增效、品牌效应提升“六大行动”,常态长效发挥文明实践助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不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效。
截至目前,全市13个县(市、区)、125个镇(街道)、2113村(社区)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13个县(市、区)志愿服务中心均成立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智慧化平台建设基本完成。
切实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阵地作用。依托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组织开展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形式多样的理论政策宣讲,让党的二十大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加大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工作的有效延伸,积极实施文明实践“十百千”工程,打造市、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和实践基地348个,命名马栏革命旧址等22个咸阳市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进一步提升文明实践凝聚群众、延伸服务的能力水平。
提高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效能。面向基层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乡村振兴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策划、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明实践创新案例和志愿服务项目品牌。今年3月3日,市、县两级同时举办“弘扬雷锋精神 践行文明实践 共建文明城市”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活动,表彰市级志愿服务“四个最美(佳)”先进典型,推出一批具有咸阳特色的农村基层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进一步激发和释放乡村振兴活力和创造力。
创新丰富载体营造崇德向善良好风气。吸纳理论工作者、道德模范、各级好人、优秀志愿者等,组建各级“习语润咸”文明实践宣讲团,深入开展“习语润咸”文明实践宣讲活动。同时,督促各县(市、区)采取快板、大白话、板凳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推进“习语润咸”文明实践宣讲活动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据初步统计,全市各级已开展“习语润咸”文明实践宣讲活动4800余场次。
全面推进“美丽乡村 文明家园”建设。结合文明村镇创建实际,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示范工程,不断增加市、县级“美丽乡村 文明家园”建设示范点数量,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精神动力。截至目前,大魏村等39个村被评定为省级“美丽乡村 文明家园”示范点,建成市级示范镇13个、示范村56个,建成县级示范镇15个、示范村324个。开通咸阳市网上好人馆,部分县(市、区)按照要求完成网上“好人馆”的建设和开通工作,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和深度,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促进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逐渐形成。
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深入开展农村移风易俗专项治理活动,切实发挥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在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中的作用,推进“一约四会”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运行。大力弘扬崇德向善、艰苦奋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厚养薄葬的文明风尚,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文明单位与美丽乡村的结对帮扶,持续推动文明创建与经济发展、基层治理、乡村建设相融合,努力建设环境优美、和谐宜居、乡风文明、精神富足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