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神县:绘就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圆”
◎ 本报记者 袁矛

 

巾帼志愿服务队(青神县委宣传部供图)。

牛儿灯活动表演(青神县委宣传部供图)。

 

    邻里之间的温情互助让百姓生活老有所依、幼有所养;文明积分激活群众主体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弘扬传统文化让文明新风吹遍……近年来,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围绕群众需求,不断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径,让文明之花遍地开放。

    推动邻里互助

    绘就幸福底色

    “赵大姐,你家里的插座都老化了,我们给你换一个新的插线板,平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用电”……3月中旬的一天,瑞峰镇刘家场社区巾帼志愿服务队队员陈丽英如同往常一样走访看望村里的老人们,并检查老人家里用火用电安全情况。她表示,邻里之间能互相帮上一点忙,大家感情就深一分。

    刘家场社区在2020年村级建制调整后合并而成,是青神县最大的农村社区,也是老年群体占比较多的社区,有近四成村民为60岁以上老年人,面临着老龄照护需求大、服务空间不足等困难。

    2021年,在瑞峰镇党委的指导下,包括陈丽英在内的15名热心妇女自发组建了刘家场社区巾帼志愿服务队,旨在通过房前屋后的一件件小事,引领乡风转变。成立以来,小到“换灯泡”“做卫生”,大到社区管理、特殊困难群体关怀、文化节庆活动等方方面面,服务队用自己温暖的双手,把每一件群众关心的事办好,办进了群众心里。

    “群众对基层治理的参与度和支持度,是影响治理成效的最大因素。”在刘家场社区党委书记毛树全看来,通过邻里互助引导群众参与本村事务,是幸福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除了巾帼志愿服务队,瑞峰镇还打造了老幼共融“瑞草桥”一老一小服务体系,依托建成的全覆盖村组养老服务点33个,定期组织工作人员收集群众需求、替特殊群体帮办代办,实现15分钟便民服务圈;每月组织开展安全探访、心理陪伴等关爱服务超40人次,借助重大节日、固定活动日,结合一老一小的身心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表演等,通过“微服务”搭建邻里互助幸福桥。

   激活群众主体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

    在高台镇百家池村,围坐在“邻里百家”议事中心为村里发展建言献策,已成为了村民们的生活日常。“邻里百家”是百家池村依托村民闲置房屋打造的集议事、活动、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微阵地”,还配套建设了小公园、儿童游乐园、停车场等。村里在这里常态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等活动,村“两委”与村民面对面交流,现场听取、收集、答复群众意见建议,及时帮助群众解决难题矛盾,引导村民热心聊村事、积极议村事、协力办村事,发动村民成为乡村治理主力军。通过一场场议事,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极大调动,微阵地逐渐成为了村民“自发来、乐意听、愿意说”的公共空间。

    百家池村是青神县积极探索创新“一领四微”乡村治理新模式的缩影——以党建为引领,打造微阵地、培育微组织、提供微服务、开展微活动,推动治理和服务下沉村民家门口,大力培育群众“自组织”和“邻里”文化。

    “如今,村里庭院干净利落了,四处垃圾少了,邻里关系和谐了,参与文体活动的多了,志愿者多了……大家都忙着用行动传递正能量。”青神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大农民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力量,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下一步,青神将进一步充分调动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让村民增强自身认同感和获得感,持续推进村规民约、移风易俗宣传,引导村民树立文明新风,共建美丽家园。

    以文化人

    打造文明乡风

    “以前小时候每到过年,老街上都有‘牛儿灯’表演,非常热闹,十分怀念。”瑞峰镇居民杨璐开心地表示,每年与村民聚在一起看表演,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过年氛围感满满。

    3头全身似绸缎般光滑的“牛”在“牧童”的牵引下在人群中行走……每到重要传统节日,瑞峰镇老街上“牛儿灯”巡街表演便热闹开演。“牛儿灯”是青神县传统民间灯舞,有数百年历史,当地老百姓通过牛儿灯巡街表演的形式传递节日的喜庆气氛,也寄托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祝福。

    办好乡村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说到底还是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近年来,青神县广泛挖掘乡村特有的竹文化、柑橘文化、蚕丛文化等文化价值,持续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入选四川省2023年度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重点建设乡镇1个,省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镇1个,市级文化样板镇1个、村2个,命名第三批县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8个……不断增长的数据彰显着青神县乡村振兴的广度与深度。

当前:A1版(2024年04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