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3000多位老人有“温度”的晚年生活
——记“中国好人”马淑芳
◎ 本报记者 王露

 

    4月30日清晨,当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落山西省大同市家怡养老院的庭院内,成行的绿植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光影间的亭廊古朴幽静。早上7时,马淑芳在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中醒来,住在院里的老人们也陆续醒来。在简短的晨会后,马淑芳和工作人员井然有序地招呼着老人享用早餐。

    这是马淑芳投身养老事业的第十三年,也是与老人们同吃同住的第十三年。作为家怡养老院的党支部书记、院长,她始终坚守“真情服务、爱心护理、临终关怀”的服务理念,把养老院办成一个幸福的大家庭,让老人们在这里享受舒心体面的晚年生活。今年4月,马淑芳荣登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

    “希望为人子女者不会像我一样留下遗憾”

    早上8时,大部分老人用过早餐后,三三两两走进院子,走累了就坐在亭廊里唠家常。马淑芳和工作人员在院子里和各个房间之间来回穿梭,忙着为另一部分腿脚不便以及无法自理的老人送餐喂饭。

    “给老人喂饭,需要一边喂一边注意观察老人的吞咽动作,还需要关注老人的表情,以防呛着、噎着。”马淑芳分享着给老人喂饭的“门道”。而正是喂饭这件小事,却是她多年前留下的遗憾。

    2000年,马淑芳的父亲因患食道癌做了手术,但术后的护理却把一大家子人难住了。“怎么给父亲喂食?怎么给父亲翻身?怎么保持胃肠减压管通畅?”面对专业的护理知识,马淑芳姐弟5人感到有心无力。在医生的建议下,他们雇了一位护工,困扰大家的棘手问题才得以解决。那是马淑芳第一次接触护理行业,当时她没有想到自己的下半生会与之结缘。

    父亲去世后,每每想起父亲,马淑芳都会因为自己工作忙,陪伴和照顾父亲的时间少而感到遗憾。当她留意到不少老人因子女常年不在身边或忙于工作,饮食起居无法得到及时照料时,便萌生了开办养老院的想法。她说:“希望为人子女者不会像我一样留下遗憾。”

    2011年,马淑芳退休了。得知一家养老院正在向外招租,在同家人商量并得到支持后,她决定大干一场。来到养老院看着两层楼的毛坯房和空落落的院落,她不禁在心里捏了一把汗。眼前的困难没有让马淑芳退缩。由于资金有限,她便计划首先开放半层楼的空间。从打扫卫生,到制定可行性报告、办理相关手续和证件、对外宣传、招募老人入住,大小事务马淑芳都亲力亲为。她还把家搬到了养老院,与老人们同吃同住。

    开业不久,院里便迎来了两位入住老人,一位因工受伤、脾气因此变得很差的倔老头和一位双目失明,生活几乎不能自理的大娘。由于经验不足,马淑芳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她清晰地记得,老大娘刚来时,她好几次半夜守护在大娘的床前,直到听到大娘均匀的呼吸声才敢放心去睡。有一天,她刚俯下身去听,尚未睡熟的大娘感受到有人靠近,紧张地挥着双臂大叫起来,马淑芳来不及躲闪,脸被抓伤。

    护理经验不足就多参加培训,管理经验欠缺就常外出取经。为了能尽快成为行家里手,马淑芳学习了大量养老方面的政策法规、管理方式、心理疏导技巧,除此之外,她还掌握了营养健康知识、康复按摩技能。两个月后,养老院步入正轨,老人越来越多,知名度也渐渐打开。

    这些年,在马淑芳的带领下,家怡养老院先后为3000多位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护服务,为300多位老人送终,赢得了老人及亲属的认可。至今,院里还有7位从建院之初就已入住的老人。在这里,老人们真正感受到了“亲人般的关爱,家一样的温馨”。

    “养老服务得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

    “我房间的电视去哪儿了?”“什么时候把电视修好送回来?”“给我房间装个电视看呗!”“电视都不给我们看,我要去投诉你们!”……上午10时,记者在采访马淑芳的过程中,一位90多岁的大爷在20分钟内4次打断采访,反复询问马淑芳自己房间的电视去哪里了。马淑芳一遍一遍耐心地解答。她笑着对记者说:“没办法。人老了他就是记不住。养老服务得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

    家怡养老院里入住的老人平均年龄在80岁,其中有三分之二是失能、半失能、失智老人。大部分老人患有基础病,以心脑血管病居多,需要特殊护理,还有一些卧床病人、鼻饲病人、带导尿管病人等,需要进行长期的、高难度的护理。对待这些老人,照护需要更多、更细致的关怀。

    为了更好地保证老人们的生活质量,马淑芳对每一位入住老人的情况都烂熟于心,不仅牢记每位老人的生活习惯,就连以前是做什么工作的、有几个子女、现在的身体以及精神状况等都了如指掌。针对入住老人年龄阶段、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她和护理员一起制定个性化的专业护理方案。针对腿脚不方便的老人,行走时要求护理员必须跟着搀扶。针对牙齿不好、吞咽能力差的老人,每顿饭都搭配有稀饭和汤菜,荤素配置合理。针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老人,及时疏导老人们内心的苦闷、孤独和焦虑,聘请专业心理学老师给员工讲课、做培训。院里还建立了24小时不间断巡逻制度,员工每天两班倒,夜间每两个小时查房一次,如有突发状况第一时间处理,确保老人安全。

    2012年,78岁的东北刘大爷来院入住,他患有严重皮肤病。为了便于照顾,马淑芳就把老人安排在自己的隔壁房间,每天给老人敷洗、为老人量两次血压,到处寻医问药……经过半年的悉心呵护,老人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老人在家怡养老院住了十年,临终前紧紧拉着马淑芳的手说:“你是个好院长,谢谢你。”

    85岁的失独老人仝大妈,入住养老院后,有一次无意中听到马淑芳在喊妈妈,老人当即就哭了。从那天起,马淑芳和护理员们全都从“仝大妈”改口为“仝妈妈”,每天陪老人聊天,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人的生活。再后来,入住的所有失独老人,马淑芳都管他们叫爸爸妈妈,让老人们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

    马淑芳说:“照顾老人,就像照顾小孩儿一样,不仅要让他们吃好穿好,还需要花很大精力去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然后变着花样去哄他们开心。”

    下午4时,由当地晋剧团的演员们带来的晋剧《忠报国》让小院热闹了起来。像这样的文化活动也是家怡养老院的常态。马淑芳十分关心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举办歌唱、舞蹈、康复运动、手工艺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并鼓励老人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到文艺节目表演、党课分享等活动中,让老人们玩起来,让养老院“活”起来。

    “等我干不动的那天我的接班人继续干”

    要想把养老事业做大做好,就必须要有一支专业的队伍。为进一步提高养老护理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打造一支服务意识强、工作作风好、职业技术优的服务队伍,马淑芳高度重视全院管理,不断推进管理工作规范化、细节化,积极完善全院制度建设,推进医养结合,引入专业人才,加强队伍培训。她带领全院职工抓好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开展评比活动,收集整理国内外优秀养老院的先进经验进行分享交流和学习,组织员工集体生日宴和旅游季活动,激励员工争做老人的贴心人、知心人。

    养老院的护理员大多是5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她们身强体壮,愿意照顾老人,但因为文化程度低,对专业的护理知识掌握程度低。“刚开始,有的护理员嫌自己写字丑,不好意思在记录本上记录,我就鼓励她们,提升她们的自信心,再一点一点教她们专业的护理知识。”马淑芳说:“随着大家工作时间的增长,不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还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在马淑芳的影响下,她的两个弟媳、一个弟弟也和她一起打理养老院。如今,马淑芳的儿子马捷也回来帮母亲运营养老院。年轻力量的加入,让养老院的服务更加智能化,更大程度地满足了老年人的需求。马捷说:“我也想跟母亲一样把养老服务当事业,和母亲一起努力,让更多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晚上10时,马捷陪着马淑芳进行查房,排查安全隐患,分级分类做好记录。看着儿子干得“有模有样”,马淑芳感到十分欣慰。她说,“自己今年也64岁了,希望能有个好身体再为老人们多做点事,等我干不动的那天我的接班人继续干。”

    “我跟老人在一起的时间比跟家里人在一起的时间都长。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是一份光荣的职业,更是一份有挑战的工作,咬紧牙关坚持不容易。但老人们能够在这里幸福安康地度过晚年,我再苦再累也值得。”夜里11时30分,马淑芳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她向记者说着自己的规划,双眸坚定有神。

 

当前:A1版(2024年05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