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米”
——河北定兴县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
◎ 李东

 

    近年来,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把理论宣讲作为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米”的有效途径,依托县委讲师团等宣讲队伍,持续开展精准化、差异化、对象化的宣讲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做到了“宣”出特色、“讲”到深处、“声”入人心。今年9月,理论宣讲工作创新做法获得河北省委宣传部评选的“河北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

    聚焦“谁来讲”,体系化构建宣讲队伍。开展新时代基层理论宣讲工作,建好用好宣讲队伍是基础。该县坚持多维度聚英才、选良才、育专才,在各领域各行业各单位深入摸排、筛选,逐步建成“4+8+N”理论宣讲队伍体系。“4”即县委宣传部统筹全县各类资源,组建由县委常委组成的县委宣讲团、由重要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县委“走基层”宣讲团、由优秀讲师组成的县委讲师团、由各行各业优秀代表组成的县委“一团八队”宣讲队伍,形成“专职+业余”互补、“专业+草根”互融、“主讲+受众”互动的宣讲模式;“8”即立足分众化宣讲,因地制宜成立“定兴·星火”青年宣讲队、“木兰有约”巾帼宣讲队等8支特色宣讲队伍,根据各自特点划定宣讲区域,扩大理论宣讲的普及率和到达率;“N”即结合宣讲对象特点,差异化建立“金台艺韵”文艺志愿宣讲队、“金台少年”法治宣讲团、“理论特派员”走基层等N支特色宣讲小分队,充分发挥机动性强的特点,有效提升理论宣讲精准度和精细化水平。

    聚焦“在哪讲”,多元化打造宣讲载体。基层理论宣讲的对象是群众,群众在哪里,宣讲的重点就应该在哪里。该县注重把阵地建到群众身边,把群众聚到阵地中来,使宣讲贴近群众、走进生活。一是打造特色理论宣讲点。实施“文明浸润 文化共享”暨文化名家工作室创建工程,建成市级文化名家工作室12家、县级文化名家工作室30余家,培树“宣讲+文化”的新型宣讲点位40余个。二是构筑特色理论宣讲平台。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阵地资源,打造党员群众身边的宣讲平台;针对部分老年人行动不便的现实,开设“庭院宣讲”精品课程送学上门,把宣讲触角延伸到楼栋院落、群众身边。三是擦亮特色理论宣讲品牌。树牢品牌意识,先后推出“村庄夜话”“板凳课堂”“陈老头党史广播站”等7个特色宣讲品牌,全面塑造品牌矩阵。

    聚焦“怎么讲”,创新化拓展宣讲形式。理论宣讲想吸引人感染人,守正创新是关键。该县大力推进观念理念、话语方式等方面的创新,让理论宣讲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一是文化文艺“生动讲”。将理论知识融入戏剧、三句半、快板等文艺形式,编排情景京剧《绣红旗》、三句半《移风易俗大家讲》、儿童快板《节水环保我践行》等节目30余个。二是线上线下“同频讲”。主动适应年轻人的接受习惯,突出理论宣讲的“可视化”“便捷化”,让群众随时随地可学可看,创作推出“理响定兴”“理润定兴微课堂”等16个栏目170余集理论宣讲微视频,依托视频号、公众号等媒介平台,以“百姓话”讲“百姓事”,抢占网络舆论阵地制高点。三是点单派单“精准讲”。依托全县“1中心+17所+274站”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网络,推出“定制服务”,探索“基层群众点单—宣传部派单—宣讲队接单”的运行机制,制定涵盖政策解读、科学普及等方面的理论宣讲“菜单”60余项,群众按需“点单”,宣讲队分层次、按类别开展精准化宣讲,提升理论宣讲针对性、实效性。截至今年10月,累计组织开展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理论宣讲3100余场、覆盖人群14.5万人次,受到社会各界党员干部群众欢迎,做到了“接地气”“聚人气”。

 

当前:B1版(2024年12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