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已达93%,提前完成“十四五”任务目标;明年,北京市将加大完全中学、十二年制学校支持力度。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面,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北京新建中小学将普遍设置家长等候区。
两年前,北京海淀区富润社区居民楼之间一片数百平方米荒地变了:花花草草多了,还建起运动场、小菜园……带动这一改变的,其实是一群小朋友。社区书记张俊华解释,社区有四百多名儿童,但一直缺少活动空间。为了让儿童下楼就有地儿活动,社区对一块养护不佳的绿地进行改造,并动员儿童参与进来。规划设计、实地建造、丰富内涵、持续维护等各个环节,都有“小设计师”“小园丁”“小管家”的身影。
今年,北京市在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基础上,系统总结梳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经验,遵循儿童优先原则,以儿童需求为导向,聚焦政策友好、服务友好、权利友好、空间友好、环境友好等方面,研究北京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在全市范围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北京新建中小学将普遍设置家长等候区。家长等候区主要设置在学校人行出入口附近,将学校围墙向内部推进5到7米,不占用城市公共空间,并设座椅和遮雨棚。相比过去家长拥堵在校门口,家长等候区不仅可分散等候人流,为家长提供舒适的等候环境,也可成为校园文化展示宣传的媒介。(《北京日报》 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