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地区某单位的无意义加班文化被曝光,“形式主义加班”这一顽疾再度刺痛公众神经。“领导不走我不走”的加班潜规则,让基层干部陷入看似忙碌却毫无成效的境地,沦为事务主义的可悲样本。这不仅损耗基层干部的精力,更侵蚀工作效能与政府公信力,必须坚决向事务主义“开刀”,让基层挣脱“无效忙碌”的枷锁。
事务主义作祟下,基层工作变味走样。一些单位把加班当“政绩”,将忙碌当“功绩”,忽视工作实际成效。基层干部被迫在冗长会议、重复检查中周旋,宝贵时间和精力虚耗在形式主义事务上,真正关乎民生福祉的实事却无暇顾及。长此以往,基层干部职业倦怠滋生,工作热情消磨,严重影响基层工作队伍的稳定性与战斗力。
究其根源,一方面,部分领导干部政绩观扭曲,重形式轻内容,以加班时长、材料厚度、会议次数衡量工作成果,忽视实际贡献与群众满意度。另一方面,工作机制不合理,职责不清、信息不畅,导致基层干部频繁返工、重复劳动,无端增加工作负担。此外,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难以精准甄别干部工作质效,实干者未受褒奖,敷衍者未受惩戒,事务主义便有了滋生土壤。
向事务主义“开刀”,需多管齐下。首先,纠正政绩观偏差,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事业导向,把工作实效与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少些“面子工程”,多些“里子实绩”。其次,优化工作机制,明晰职责分工,简化办事流程,加强信息共享,打破部门壁垒,让基层干部从无谓的内耗中解脱。同时,构建科学考核评价体系,以工作业绩、群众口碑为核心指标,让实干者脱颖而出,让形式主义者无处遁形。
此外,单位内部应营造健康的工作氛围,鼓励干部高效工作,而非盲目比拼加班时长。关注基层干部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工作任务,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帮助。谈心谈话要“走心”,领导干部主动与基层干部交流,倾听他们在面对“无效加班”时的困扰与想法,为他们排忧解难,激发工作积极性与创造力。
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是连接党和群众的重要纽带。莫让事务主义拖累基层前行步伐,莫让“无效忙碌”寒了基层干部的心。只有坚决向事务主义“开刀”,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中,真正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增进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