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充电”乱象,呵护学习热情

 

    编者按

    “活到老,学到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学习”不再局限于掌握具体的知识,而是日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其中提出:到2035年,学习型社会全面形成。

    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建设学习型社会,各种“充电”正当时,比如老年大学、青年夜校、副业培训、考证培训、家庭教育培训等,这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然而,在这些“充电”式学习中,一些乱象却让拥有学习热情的人“很受伤”。消除“充电”乱象,呵护学习热情,成为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老年教育

    老年大学不应被商业利益过度侵蚀

    ◎ 江德斌

    现 象

    老年大学作为老年人学习、社交的重要场所,越来越受到青睐。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供不应求,让民办老年大学、教育培训机构“活”了起来,市场上掀起一波老年教育加盟潮流。然而,据媒体报道,一些不良商家盯上老年教育这块“香饽饽”,以“办老年大学”为幌子,打着“免费体验”“名师授课”的旗号,将推销课程包装成“学习机会”,诱导老年人掏钱购买高价课程或相关产品,赚取高额利润,导致一些老年人掉入消费陷阱。

 

    这些不良商家将老年人视为“摇钱树”,不仅侵害了老年人的权益,让他们在精神上遭受打击,更扰乱了老年教育市场的正常秩序,亟须加以规制。

    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健康的老年教育市场,能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助力他们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年教育是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给“夕阳红”生活增添更多美好和乐趣。然而不良商家的介入,让这片本应充满活力与温暖的领域布满消费陷阱,显然与老年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按照相关规定,创办老年大学必须经过教育部门审批,取得办学资质才能招生,且必须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但目前市场上鱼龙混杂,一些培训机构打着“老年大学”的招牌,实则是采取冒充、合办等方式,混淆老年人的认知,并通过兜售高价课程、保健品、电子产品等牟取暴利。监管部门应严格落实相关规定,加强对老年教育机构的审核与监管,从源头上遏制不良商家,严厉打击违规办学、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

    各地政府也要重视老年教育的旺盛需求,增设公办老年大学,除了新办,还可充分利用存量教育资源,如将幼儿园改建成老年大学,与高校、中小学校合办老年大学。鼓励和支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事业,增加老年教育供给,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同时,监管部门需要强化日常监管,对老年教育机构实施评级、挂“红黑”牌等,以便于老年人辨识和选择,亦可促进老年教育机构规范经营,提高办学质量。

    老年教育是充满爱与关怀的事业,关乎千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关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老年大学不应被商业利益过度侵蚀,教育机构应坚持公益性原则,不可过度商业化,一味追逐利润。只有摒弃急功近利心态,真正从老年人需求出发,才能让老年教育回归本质,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朱慧卿 作

 

    关键词:青年夜校

    夜校不是“野校”,不能偏离初心

    ◎ 张立美

    现 象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这两年,“上夜校”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夜生活”选择。然而,陆续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夜校用低价引流后,实际所上课程质量堪忧,“货不对板”,或收取高额费用,或鱼目混珠推销其他劣质课程等,甚至有的夜校机构只是招生中介,根本不做培训,学员报课后发现问题,却又维权困难。

 

    夜校便于年轻人短期“充电”,部分夜校收费价格低、课程种类多,满足了当下一些年轻人的多元化学习需求,丰富了年轻人的业余生活,缓解了工作压力,拓展了兴趣爱好,扩展了朋友圈。

    但一些夜校却偏离初心,服务严重缩水,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空洞,课程质量良莠不齐,有的夜校甚至与培训机构合作,只是充当引流工具的招生中介等。毫无疑问,夜校这些乱象,损害了学员的切身利益,践踏了年轻人对夜校的信任,浪费了夜校的教育资源。

    夜校乱象丛生,归根结底是监管滞后,特别是非官方组织的“野生夜校”缺乏正规、正面、正向发展的监管机制。让夜校回归初心,真正成为年轻人的“加油站”,成为年轻人信任的学习平台,为年轻人“搭台赋能”,关键是监管需要及时跟进,对夜校进行规范治理。

    对于官方组织的夜校,主要是持续做大做强资源“盘子”,满足更多年轻人的多元化学习需求。这需要人社、文旅、工会、共青团、妇联、图书馆、文化馆、高校、党校、职业院校等部门、组织、机构协同发力,形成合力,盘活公共文化、教育资源,强化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增加资源供给,丰富课程设置,提高课程质量,不仅让更多年轻人可以进入官方组织的夜校学习,还要让年轻人在夜校真能学到东西。

    对于民办夜校,关键是立规矩、定标准,扎紧监管“笼子”。这需要尽快出台相关监管制度,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完善监管机制,明确监管部门,严格准入门槛,明晰收费标准,畅通维权渠道,促进夜校规范发展。同时,监管部门要加大对民办夜校的监管力度,严格审查夜校的办学资质、师资条件、教学场地等,以及出台黑白名单制度并广而告之,方便年轻人选择正规夜校。尤其是,对出现涉嫌虚假宣传、侵犯学员权益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夜校,要依法严惩,绝不姑息,让“野校”背后的牟利者付出沉重代价。

    夜校作为一种新兴学习模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积极的社会意义,决不能放任少数不良商家的逐利行为让夜校偏离初心。

 

    关键词:副业培训

    谋求副业时,要警惕“培训陷阱”

    ◎ 苑广阔

    现 象

    据媒体报道,一些机构和平台通过在知名网络平台投放引流广告或相关内容,鼓吹求职者应“边搞副业边找工作”,并诱导他们参加所谓“免费试听,易学习、上手快、好赚钱”“零基础学、月入过万”的技能培训。然而据媒体调查,此类“副业培训”名目繁多,有不少名不副实,真实目的是通过“广告引流—学员进群—忽悠变现—高价售课”牟利。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本职工作之外,喜欢从事一项甚至多项副业,多数人是为了多一份或几份收入,也有人则是出于发展兴趣爱好。更有一些年轻人因副业做得好,干脆辞掉本职工作,把副业变成主业。

    新经济、新业态、新机遇,对于年轻人从事副业的社会现象,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但与此同时,一些机构和平台打着“副业培训”的幌子招揽学员,实际上从事的却是“割韭菜”的事情。此类“副业培训”名目繁多,从视频剪辑到短视频搬运,从心理倾听师到高考志愿填报师,可以说应有尽有,给人“总有适合你的那一款”的感觉。

    当有网友轻信对方的一面之词,就会发现其培训是假、卖课是真,花费高价购买的课程,内容质量低劣,根本没有多少实用价值,既浪费钱财又浪费时间。

    年轻人想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从事副业,这是好事,还有一些年轻人,则是暂时求职不顺利,希望把从事副业作为过渡或者是一个创业机会,这都无可厚非,但一定要警惕,不要掉进五花八门的“副业培训陷阱”,否则就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从年轻人的角度来看,要拒绝“高薪兼职”诱惑,重点关注对方承诺的收益是否明显高于平均水平,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此外,还要学会仔细甄别培训机构的资质资格,对“培训技能不积极,忽悠兼职特积极”的机构要特别小心。尤其是对方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卖课上,这时就可以判定所谓的培训八成是套路,要学会及时止损。

    治理“副业培训陷阱”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如何斩断不法机构或平台利用知名网络平台进行引流的利益链条,厘清引流平台的法律责任。平台经营者要履行对此类培训广告中夸大和虚假成分的审核义务。另外,根据互联网广告方面的相关规定,平台经营者作为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有义务对利用其信息服务展示、发布的广告内容进行监测、巡查,对于明显存在诈骗风险的“副业培训陷阱”广告,平台经营者也应就用户的部分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关键词:家教培训

    消除“鱼龙混杂”需厘清主体责任

    ◎ 唐伟

    现 象

    近年来,很多家长认识到,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家庭教育培训应运而生。但据媒体调查,当下家教培训市场存在乱象,一些机构打着专业旗号,在各类平台大肆宣传,用所谓“上万伙伴亲测”“一对一指导、操作简单”等话术吸引家长。不少家长因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存在问题急于报名上课,却发现一些网课缺乏针对性与实操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都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没有掌握较为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则会陷入家庭教育难言科学的境地,结果也会事与愿违。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标志着中国全面开启“依法带娃”时代,家庭教育已由“家事”变成“国事”。家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家长的教育尤为关键。与旺盛的需求相比,家庭教育市场乱象较多,难以满足众多父母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要。

    据媒体披露,家庭教育培训市场乱象主要表现为:一是准入门槛低,花上几千元,简单培训几天,就能从“门外汉”摇身一变,成为获得权威认证的家庭教育指导师;二是以“名师”执教、“包过、包就业”等噱头吸引培训对象,进行虚假或夸张宣传;三是培训收费标准混乱或虚高,缺乏统一标准。由此来说,尽快形成健康有序的家庭教育培训市场,为家长提供权威、专业的服务,势在必行。

    有专家指出,家庭教育培训市场的乱象,成因在于“谁来培训”的主体责任没有明确,“怎么培训”的技术挑战未找到最佳答案。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教育强国之下,如果把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则意味着家庭教育培训的主体,可以是市场力量,但不能完全由市场力量来主导,应体现出“公益”与“公共”属性。因此,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等机构为主体,构建起基础的、完备的家庭教育培训体系,才能真正激活家庭教育的“一池春水”。

    宏观层面,2024年12月25日,全国妇联统筹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等共同打造的家庭教育在线服务平台——“幸福家·家庭教育服务园地”正式上线。微观层面,据报道,杭州市建兰中学开设了智慧父母研修班,每学期设置6节课程,聘请专业素养极强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分别围绕厌学、人际交往、家庭冲突等实际问题,对家长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培训。这类平台或研修班,回答了“谁来培训”“如何培训”的现实问题,期待这类探索更多。

 

    关键词:考证培训

    别被“考证包过包挂靠”迷了眼

    ◎ 李英锋

    现 象

    考证也是一种学习,但考证需理性。据媒体报道,“轻松考证,挂靠一年躺赚10万”……随着人们对于技能考证的学习需求不断增加,一些机构利用人们求“证”若渴的心理,打出“考不过退费”及“考过包挂靠”等虚假广告,诱导学员落入陷阱。前不久,某地法院就审理了一起“考证包过包挂靠”的案件,某教育公司承诺“包过”,结果“未过”。办案法官提示,消费者在选择考证培训机构时,一定要对“包过包挂靠”的宣传保持高度警惕。

 

    上述“挂靠”是指“挂证”,个人将自己的资质证书挂靠到企业名下,以获取一定报酬,名义上是企业员工,但实质上不用到岗。而企业则利用“挂证”应付资质检查。“挂证”违反了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

    从职业技能到兴趣专长,向多个证书发起“冲锋”,这本身没有问题。但在不良机构营造的“挂证待遇”的诱惑下,有人争先恐后地钻进由“考证包过”“考过包挂靠”等话术编织的“套”里,就有问题了。

    进“套”容易,出“套”却难,消费者识破“考证包过包挂靠”等骗人套路后,大多会陷入维权困境——据媒体调查,有的培训机构使出“拖”字诀,有的培训机构转身不认账,或把消费者拉黑,有的培训机构继续使用话术敷衍忽悠消费者,甚至设置连环套路,再坑消费者一笔……像上述“包过包挂靠”案件中,能通过诉讼程序拿回绝大部分培训费的消费者,已属幸运。

    上述“考证包过未过退款案”,再次为考证乱象敲响监管警钟。人社、市场监管等部门以及消协、相关行业协会等,有必要完善长效治理机制,加大对考证培训机构虚假夸大宣传、欺诈消费者、组织作弊等行为的治理力度,查处并曝光一批典型案件,取缔一批违法侵权情节严重的培训机构,全面解构考证侵权的套路,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广泛宣传,指引消费者选择正规培训机构、正规路径考取相关资格或证件,避免进入考证误区,掉入考证培训陷阱。

    相关平台应承担主体管理责任,通过智能系统+人工审核的手段,加强对培训宣传信息的监测,筛查、拦截、屏蔽含有“考证包过”“考过包挂靠”等关键词、带有明显的虚假宣传嫌疑的广告信息,向消费者发出风险提示,并向监管部门及时报告违法线索。对于确实存有违法侵权问题的培训机构,则视情节采取限制流量、取消推荐、断开链接、封禁账号等措施。

    消费者应擦亮眼睛,多些理性和谨慎,认清考证乱象潜藏的风险,不盲目相信培训机构的宣传话术,仔细查验培训机构的资质,保留相关证据,在培训机构违约、侵权后,拿起投诉、举报、起诉等武器积极维权,并为相关部门提供治理线索。

当前:B3版(2025年02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