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的深入推进,一座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少年宫扎根湖北襄阳乡村。这些乡村学校少年宫创设本土特色课程,探索“一点一特色”的乡村学校少年宫模式,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整合资源 /
探索多元力量共建
“大家先在白纸上勾勒,感觉满意后再在自己挑选的石头上用丙烯颜料作画……”近日,在保康县马良镇中心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室,来自重溪村的石头画爱好者冯华丽给该校学生讲解在石头上作画的技巧。
“没想到可以在石头上画画,还能当作艺术品收藏,我今后要多向冯老师请教和学习。”看到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在冯华丽的巧手下变出一幅幅画作后,马良镇中心学校学生冯思瑶的学习热情愈发高涨,“不仅能学到课本上的知识,还能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每次参加活动都有收获。”
在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的过程中,襄阳广泛发动志愿者力量,有效调配资源,抓好融合共享、提升阵地功能,着力打造农村孩子成长的梦想乐园。
凝聚多方力量,充实师资队伍。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襄阳市各地逐步壮大辅导员队伍,除动员本校教师兼任辅导员外,还广泛发动非遗传承人、志愿者、在校大学生、“五老人员”等担任乡村学校少年宫校外辅导员,组织开展手工制作、绘画、舞蹈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联合更多场所,共建共享平台。近年来,襄阳市积极推动市县两级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建立与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活动衔接机制,鼓励各类公益性文化场馆重点联系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昭明课堂”系列活动,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效衔接,为农村未成年人综合素质提升创造更好条件。
为给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兜底服务,解决其节假日无人照看儿童的实际困难,襄阳市积极开展“圆梦工程”助力“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近3年共组织170支高校志愿服务队开展“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服务15万人次。
同时,襄阳市还积极推进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与乡村学校少年宫结对共建,助力孩子们实现多彩梦想。
/ 突出特色 /
托起乡村孩童七彩梦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日前,襄城区欧庙小学的孩子们和学校少年宫的老师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
欧庙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少年宫现已组建大合唱、舞蹈、经典诵读等兴趣小组,在校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报名参加,“每周我们会保证各兴趣小组至少有40分钟的学习时间。”
“我从小就喜欢跳舞,加入少年宫以后,我有了更多站在舞台上实现梦想的机会。”该校学生武家馨说,“我在学习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近日,在保康县黄堡镇中心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创客空间教室,学生们围在老师周围,认真观察老师用遥控器操作无人机,学习操作知识。讲解结束后,学生们踊跃尝试,手法娴熟地操控无人机在教室里轻盈地起飞。
“渔鼓通常用60多厘米长的竹筒,一端蒙上猪皮或其他材料制成。”伙牌镇中心小学校长邓艳红介绍,“我们在乡村学校少年宫打造了渔鼓工作坊,邀请襄阳渔鼓非遗传承人郜大文现场授课,还把文明礼仪、校园安全等融入其中,编写渔鼓校本课程。”
借助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力量,“襄阳渔鼓”正不断焕发新活力。
一地一特色,一宫一品牌。近年来,襄阳市各地乡村学校少年宫立足自身特色和实际需求,打造特色、亮点,各地共聘请49名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担任校外辅导员,先后开发老河口丝弦、老河口木版年画、保康根雕、襄州程河柳编、襄阳米公书法等一大批本土文艺课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未成年人心中落地生根。
/ 强化管理 /
确保高质量有效运行
眼下,襄阳市越来越多的乡村学子正通过乡村学校少年宫这一载体充实课余生活,点缀斑斓童年,而这一切得益于全市确保乡村学校少年宫高质量有效运行的强化管理。
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是重要的民心工程、育人工程。各有关学校严格落实“校长负责制”,实行“一师两用”“一人双岗”制度,做到工作有安排、阵地有人管、活动有人带、实践有成效。
襄阳市每年研究推出全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推进计划和扶持政策。各地乡村学校结合实际情况,改建新建一批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书法室、棋艺室、运动场等硬件设施,有力促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
近年来,襄阳市累计投入专项资金592万元,建成各级乡村学校少年宫83所,实现乡镇全覆盖,为近10万名农村中小学生搭建起实现梦想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