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永宁县杨和镇 以文明乡风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 马丽娟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杨和镇结合各村特色,把乡村全面振兴与乡风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探索了一条“软实力”赋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硬路子”。

    “睦邻驿站”  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

    走进“阳光家”王太村睦邻驿站,孩子们在学习一场“文明就在身边”的主题口才课。课堂上,老师与孩子们进行游戏互动,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从腼腆害羞不敢发言到争先恐后登台表演,不断突破自我。口才课运用多种方式,不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分层推进、细化实化,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2023年以来,王太村利用闲置车棚为辖区居民打造了占地面积360平方米的“阳光家”王太村睦邻驿站,主要为居民提供理论宣讲、议事、阅读、活动等场所,进一步实现了面对面、“零距离”服务。

    王太村还组建了由村“两委”干部、驻村干部、青年志愿者等20余人为成员的志愿服务队,把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与广大群众生活结合起来,广泛开展思想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同时,精心打磨宣传内容和形式,利用电子显示屏、大喇叭等让党的好声音“飞进寻常百姓家”。

    “农民夜校”  传递乡村文明正能量

    在杨和镇旺全村沈吉斌的温室大棚里,进行着一堂葡萄施肥培训课,大家围在一起,认真聆听致富带头人讲解葡萄施肥的新技术。

    近年来,旺全村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开办“农民夜校”,培养和鼓励本村的“土专家”“田秀才”,将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村民生产,传授推广农业种植新技术,铺就农民致富“新路子”。旺全村“农民夜校”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以提高群众整体素质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强农富农政策、现代农业知识等内容合理设计夜校课程,整合资源、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小课堂”蕴含“大能量”。旺全村“农民夜校”不仅为村民送去“致富经”,同时筑牢了农村舆论宣传阵地,塑造了乡村思想文化体系,打造文化乡村,培育文明乡风。

    “爱心温棚”  开启乡村文明新模式

    乡风文明建设不仅要直面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问题,还要贴近农民的现实需求,通过挖掘和提升内生性资源,构建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文化生活理念,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充分的文化保障。

    杨和镇东全村主动创新残疾人帮扶思路,将村上的20个温棚设为“爱心温棚”,挂牌建立残疾人产业扶持基地,通过“支部+基地+特色种植+三类人员”的模式,将全村低保户、建档立卡户一并纳入扶持“大名单”,每周组织大家参加一次劳动“打卡”,年底共同参与利益分红,田间地头忙劳作、促增收已成为杨和镇现代农民的真实写照。

当前:B3版(2025年02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