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修小补”有序回归,感受——
藏在“烟火气”里的民生温度
◎ 本报记者 李林晅

 

    2023年初,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让适老化服务、休闲娱乐等设施更加丰富,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同年7月,商务部等13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的通知,提出“规范有序发展集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于一体的社区工坊,明码标价,提供平价维修服务。”2024年11月,商务部等9部门又联合印发《关于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推动批发零售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的通知,再次提出“补齐‘一菜一修’(菜市场、小修小补)”。

    配钥匙、补衣、修鞋、修钟表……“小修小补”服务看似不起眼,却是居民的日常所需,解决了群众的日常生活难题,彰显了城市的民生温度。曾经,“小修小补”摊位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这些年,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小修小补”摊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如今多个城市积极推动“小修小补”服务回归,融入百姓生活圈。

    当下,“小修小补”如何托起群众生活的幸福感?“小修小补”行业又面临哪些困境?如何有效地保障“小修小补”长远发展,造福于民?日前,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统筹整合下有序回归

    2月24日11点30分,记者来到成都市锦江区成龙路街道枫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的“小修小补”便民服务站。临近中午,这里的顾客渐渐多了起来。记者看到,该“小修小补”便民服务站面积不大,约10平方米,在缝纫工作区,悬挂着几件已经修补好的衣服,裁缝赵瀚涛坐在缝纫机前,一边给旧衣服缝补破洞,一边询问顾客的需求。

    “到这里缝补衣物很实惠!”正排队等待的枫树社区居民杨阿姨说,衣服、裤子破了,想着补补还能穿,但总是找不到修补的地方,如今“小修小补”便民服务站开到了家门口,日常生活方便了不少。

    “‘小修小补’是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经历了多方调研,了解居民需求后,我们通过‘社区合伙人’机制,引入专业的合伙人共同打造‘小修小补’便民服务站,吸纳擅长缝纫、家电部分零件更换维修等的手艺人在这里统一为居民提供服务。”枫树社区党委书记刘晓告诉记者,在这里,我们还为居民提供快剪理发、洗衣皮护、家政保洁等低偿服务,让周边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由街道、社区统筹整合,有序引导“小修小补”回归居民日常生活,成都市邛崃市、天津市河北区也积极尝试。

    在邛崃市文君街道顺河社区,每月20日,“爱邻公益日”都会如期举行。活动当天,缝补、磨刀等“小修小补”从业者都会聚集在顺河社区的商居共享空间里,为居民提供“小修小补”服务。“为满足居民日常‘小修小补’需求,我们策划打造‘爱邻公益日’活动,寻找、整合辖区内‘小修小补’从业者,引导他们顺利回归,每月定时定点为居民提供公益服务。除了定时定点的公益服务,‘小修小补’从业者也可在商居共享空间内开展低于市场价的有偿服务,通过薄利多销的形式,保证收入。”顺河社区党委书记赖序说。

    天津市河北区王串场街道则依托街道商业街闲置店铺,创新打造小修小补主题街区——修补巷,满足街区群众对“修拉锁、修鞋、配钥匙”等便利生活的向往。“‘修补巷’于2024年6月正式开街,目前共有28家‘小修小补’店铺,提供修鞋开锁配钥匙、织补改衣修家电、修表修车改首饰等各类便民服务159种,惠及周边30万居民,切实实现了居民有便利、摊主有生计、城市有烟火。”天津市河北区王串场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岩说。

    发展中便利与挑战并存

    逐渐回归的“小修小补”服务,让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补需求得到了及时满足,也让百姓的生活更有温度、更有情怀。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提升生活便利性的同时,“小修小补”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

    以当下王串场街道“修补巷”的发展状况为例,张岩表示,“小修小补”行业面临市场空间狭小、经营利润微薄等诸多挑战。同时,目前全社会“小修小补”从业者数量甚少,人员分布零散且缺少一定的专业性、权威性行业评判标准,并且“小修小补”手艺“再进修”渠道相对狭窄,大多选择居家从业,技艺缺乏沟通、经营较为封闭。“如何秉持精细化管理理念,科学规划‘小修小补’业态布局,给予丰富的政策支持,形成专业化、特色化集聚效应也是当下面临的难点问题。”张岩说。

    “‘小修小补’行业面临多重结构性矛盾。”采访中,中国社区商业工作委员会主任董利直言,多重结构性矛盾可以从五个方面解释。

    “首先,关于赢利能力问题。‘小修小补’这样的服务性业态,普遍赢利能力较低。城市规范化管理倒逼从业者从流动摊点转向固定门店,租金、材料和设备成本陡增,高成本与低赢利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其二,刚需与频次问题。修补类服务业态是城市居民的刚需,但频次较低,居民不会像买菜就餐一样高频,也造成赢利压力始终不能缓解。其三,技能滞后与需求升级的断层。居民对‘无痕修复’‘设计改衣’等精细化服务的需求在增加,但从业者多依赖传统手艺,缺乏现代技术培训。其四,行业边缘化与传承危机。收入低、社会认可度不足导致年轻人不愿入行,有的修鞋老师傅感叹‘手艺要失传’,临时用工模式也难以稳定供给。其五,数字化鸿沟与触达率低下。尽管便民地图等平台提升了曝光率,但老年从业者普遍缺乏线上运营能力,订单集中于少数商户,社区‘找不到服务’与商户‘客源不足’并存。”

    多维破局焕发新生机

    “小修小补”服务的有序回归体现了政府对民生需求的关注,反映了社会对传统服务回归的期待,对于提升城市文明、推动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小修小补”这项民生工程更好地落地,长期造福群众,又有什么可行性建议呢?

    已参与运营4家“小修小补”便民服务站的活成一享(成都)社区生活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资深社会工作者陈锐认为,除了满足基础的服务,把衣服、鞋子等修好、补好,还要将“小修小补”延伸成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兼具实用价值和美学意义的生活选择。“这意味着对从业者的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相关部门或者社区可以定期组织技能提升培训课程,增加‘小修小补’从业者在设计、审美创意、环保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小修小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总的来说,要实现服务有保障、从业者有生计的共赢局面。”宁波市人大代表、宁波市劳模工匠协会副会长陈军浩建议,政府要对行业提供支持,比如提供免费或低成本场地,降低“小修小补”从业者成本。同时,推动成立“小修小补”行业协会。一方面,行业协会可以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小修小补”从业者的服务流程和质量,确保居民享受到更专业、更可靠的服务。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可以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帮助“小修小补”从业者扩大客源,增加收入。

    董利认为,提升“小修小补”业态需从多维度破局。他建议,首先要模式创新,形成品牌化发展。其次,政府相关部门要有切实可行的扶植政策和具体实施办法,如实施分类管理,对合规商户减免税费,建立弹性监管机制。同时,政府部门也可在街道层面制定具体的支持管理办法,保证每年网点数量不减少。“另外,建议集约经营。‘小修小补’是民生,不能完全推向市场,但又不能政府包办代替,需要找到一个政府支持、可以在市场发展的模式。”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雪梅也表示,政府也应适度加大对“小修小补”行业的支持力度。“平衡‘小修小补’行业的市场化与公益性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当前:1版(2025年02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