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余件精美文物再现长城沿线文化交融

 

    本报讯(李如意 崔大伟)“长城两边是故乡——冀蒙古代文物精品展”日前在河北博物院北区一楼7/8号展厅开展。“单于和亲”瓦当、嵌宝石虎鸟纹金饰牌、月牙形金饰牌……展览通过400余件精美文物,生动再现了长城沿线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脉络。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长城沿线形成了一条狭长地带,成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汇聚的特殊区域。在北方各民族的兴衰演替中,长城不仅没有阻断民族间的交往与交流,反而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使古老的中华民族焕发出勃勃生机和多彩风姿。

    展览展出了内蒙古博物院藏“单于和亲”瓦当(西汉)。河北博物院社会教育部讲解员张雪竹介绍,内蒙古包头市召湾汉墓群东北1公里附近为麻池古城,是西汉时期五原郡郡治所在地。在汉匈和亲史上,西汉晚期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的联姻便与五原郡紧密相关,“单于和亲”瓦当就是这段历史佳话的实物见证。

    嵌宝石虎鸟纹金饰牌一套12件,此次展览展示的是其中两件,主体图案为一只作匍匐状的猛虎,由虎头至虎尾装饰鹿角状的火焰纹,饰牌的两端和上边环绕8只鸟,虎身镶嵌7颗宝石。据了解,该组文物出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墓。阿鲁柴登匈奴墓应属战国晚期林胡王或白羊王其中的一支,墓葬中出土的动物造型金银器,具有明显的北方草原文化风格。

    张雪竹介绍,青铜饰牌是游牧民族特有的佩戴在腰间革带上的装饰品,多装饰有网格纹和动物纹。值得注意的是,早期鄂尔多斯青铜饰牌多为虎狼噬咬食草动物的弱肉强食的场景,充分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汉武帝以后北方草原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饰牌上的纹饰逐渐演变为牛、马、羊、骆驼憩息或嬉戏场景,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碰撞后的交流。

 

当前:2版(2025年03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