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父亲心中的红旗渠
◎ 耿文娟

 

    “啥时候去红旗渠瞧瞧啊?”父亲又开始在母亲耳边念叨,眼睛却紧紧盯着电视看《新闻联播》。

    我满心疑惑,实在搞不懂父亲为何对红旗渠这般心心念念。父亲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年轻时走街串巷卖水果,也算是“见过世面”,可向来对旅游没啥兴趣。我参加工作后,总想带父母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尽尽孝心。每次一提,父亲总是说:“有啥好看的,不去!看景不如听景!”

    但唯独红旗渠,父亲隔三岔五就主动提起来,非要去看看。红旗渠在父亲心里的分量,似乎比啥都重。只可惜父亲一年到头忙农活,这事儿就一直拖着。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一拍脑门,主动提出去红旗渠。没想到父亲反倒扭扭捏捏起来,一个劲儿地说怕给我添麻烦。我连哄带劝,他才终于松了口,咱们这一家子这才踏上了前往红旗渠的路。

    一路上,父亲滔滔不绝地给我们介绍:“红旗渠那可是中国的第八大奇迹!1959年,林县遭遇了大旱灾,老百姓喝水都成了问题。县里一咬牙,就提出了‘引漳入林’工程,后来就成了现在的红旗渠。以前呐,林州那地方干得冒烟,祖祖辈辈都为水发愁,修这红旗渠,就是为了让大伙能痛痛快快喝上水。”父亲说得绘声绘色,眼里都是光。

    到了红旗渠,抬眼望去,蓝天白云下,太行山身披翠绿的衣裳,显得格外巍峨。林州市里,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宽阔的道路干净整洁,好一派繁华景象。

    “哎呀,红旗渠变化太大啦!”父亲的语气里满是惊讶。如今的林州和纪录片里那个破旧的老林县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现在的林州,不仅风景美如画,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

    终于到了红旗渠脚下,我抬头仰望,那被誉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在山腰间蜿蜒前行,用它“乳汁”滋养着林州大地。我们顺着指示牌,一步一步往上走,离红旗渠越来越近。

    父亲在红旗渠分水闸前停住了脚步,眼神里满是敬畏。这时候,我的小女儿朵儿也蹦蹦跳跳地凑了过来,看了看渠水,皱着小眉头,小声对姥爷说:“水也不深呀。”父亲蹲下身,摸着朵儿的头,认真地解释道:“乖孩子,以前可不像现在,那时候啥机械设备都没有,全靠大家一双手,可不容易嘞!”朵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睛紧紧盯着碧绿的渠水。

    我站在分水岭正前方,抬头往上看,纪念馆楼顶“红旗渠”三个朱红大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那可是郭沫若先生的手迹,笔力苍劲;低头往下看,渠水滚滚流淌,水闸把总干渠分成两股激流,灌溉着林县的每一寸土地。

    接着,我们走进了红旗渠美术馆,一张张照片、一幅幅画面、一句句话语、一段段文字,把林州人民当年的奋斗历程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那时候,没有先进的工具,他们就自己动手做;没有石灰,就自己烧;建材不够,就就地取材;不懂技术,就边干边学。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他们硬生生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这条“人工天河”,创造了太行山上的人间奇迹。

    从红旗渠回来的路上,父亲一直望着窗外,眼神里透着不舍。我望着父亲的背影,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父亲心中的红旗渠已经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它不仅仅是一条渠,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激励我们不断奋斗、追求幸福的力量。

当前:B3版(2025年03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