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五个一”创建工作实践路径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高位推动 系统谋划布局
加强组织保障。将党的领导贯穿创建工作全过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巡察、绩效考核。市委常委会及市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进行专题研究,着力在完善体制机制、打造亮点品牌、讲好西宁民族故事等方面高位推进创建工作。
坚持机制引领。以“五个一”为创建实践路径,制发《关于进一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的实施意见》,夯实民族工作底盘。制发《西宁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创建测评指标(试行)》,对不同领域和不同行业突出分类指导,在标准化上推动工作落实。印发《关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N”工作方案》,在有效载体、有力抓手上探索西宁模式,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部门县区同题共答。健全民委委员制,制定兼职委员单位工作职责,强化部门联动牵头推进铸牢“十进”活动,进机关促为民务实、进企业促携手发展、进社区促互嵌共融、进乡村促全面振兴、进学校促同心筑梦、进军营促鱼水情深、进寺院促宗教和顺、进家庭促邻里和睦、进医院促医疗服务、进市场促诚信经营,实现创建工作全覆盖。各县区坚决扛牢属地责任,全面落实创建工作任务,打造了一批示范点、示范单位、教育基地,部门县区同心同向,同频共振,形成工作合力。
拓展宣教渠道 广泛凝聚共识
汇聚思想行动共识。在各级学校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课程,全面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统编教材,通过思政课主渠道,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各级党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核心课程,发挥西路军纪念馆等红色教育阵地作用,引导干部群众在接受红色精神洗礼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在主流媒体开设《铸牢共同体,中华一家亲》《走进石榴籽家园》等专栏,讲好“有筋骨、有温度”的西宁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坚持“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积极宣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以榜样力量激发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热情。
丰富宣传教育载体。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平台,刊发《青海省西宁市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十项行动”》《西宁市奋力推进民族宗教工作高质量发展》等稿件270篇,播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标语1.1亿条次、公益广告2590万条次,全市公交车载屏日均播放27万次,营造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氛围。利用网络直播,开展社火巡游、文化旅游节等网络直播活动,使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依托市文化馆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基地,以青海越弦、平弦、民间小调等非遗项目下基层巡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河湟神韵”。充分挖掘民族特色文化内涵,在戏曲进乡村、优秀社火展演等活动中,增加民族特色、美食品鉴等元素,湟中高跷、溜达猴、小穆桂英全网“出圈”。在各级展馆、旅游景点的解说词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动展示“四个共同”。
夯实基层基础 推动共创共建
“烟火味道”促融合。以“夜市文化+‘三交’”模式,打造以下南关街、豹街等为代表的旅游消费、美食休闲街区47处,“夜娱夜购”“暖锅美食”“文旅演艺”等沉浸式体验进一步激发促“三交”活力。
生态旅游促融合。以“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为目标,积极探索“以旺季带动四季、以四季支撑旺季”的旅游“促三交”新路径,推进旅游景区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基地、特色民俗文化基地建设。探索以“高原康养”促“三交”,依托西宁平均海拔2200米的地理优势,打造中国高原黄金海拔康养之都,推出户外康体、避暑度假、中藏药养生等旅游线路,让全国各族群众在体验高原秘境中交往交流交融。
改善民生促融合。坚持将80%以上财力用于民生,高效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养老服务“五个一”工程。空气质量稳居西北省会城市前列,城市生态空间更加普惠共享,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各族群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强烈。
构建互嵌社区 促进同心同行
共建“石榴籽家园”。西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要把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将社区作为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抓手,全力构建“党建+社区石榴籽家园”工作格局,形成“社区党组织引领、楼(栋)长协作、党员表率带动、各族群众积极参与”的基层民族工作模式,打造了67家市级、167家县区级社区“石榴籽家园”。
共治基层民族事务。统筹整合市县乡三级“五中心”资源力量,建立84个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向基层延伸矛盾纠纷多元调解工作触角。创新打造“四方联动”“五社联动”“红色物业”基层治理示范品牌,“一主多元”的互嵌式社区治理模式基本形成。
共促社会开放包容。深入实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跨区域服务管理“和乐”行动,推动“邻里牵手”“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等“枫桥经验”本地化实践,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融入城市生活和社区服务管理,持续巩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