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处的世界,人,多如牛毛;书,亦多如牛毛。人与书之间的机缘,亦是如此。一本好书,读了,如沐甘霖,不舍放下。一本无足轻重的书,读了,味同嚼蜡,完全可以随时合上,不再打开。
茫茫人海,人与人之间,有缘打交道的并不多,有缘认识的更是少数。一个人,于茫茫人海中,与另一个人相遇,如果你对遇到的人感觉还不错,这种机缘也许会继续下去;如果那个人让你感觉错乱,你完全可以挥别这份“机缘”。
书页之间,承载着著书人的思想和灵魂。读书,就是读写书的人,好人和好书,都会让你沐浴在生命的阳光里,有所顿悟。
书,有用还是无用,因人而异。闲时读书,不妨“乱读”,有“乱读”,才有娴熟的放弃,精到的取舍。闲适的读书之人,未必一开读就有目的。太强的目的在先,就缺少读书的乐趣了。开放式阅读,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会为一个人的学业或工作带来益处,真正有利于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往往不是与自身专业有关的那些书,而是那些看似和个人发展无关紧要的书。正因为如此,博览群书才显得尤其重要。
真正有心的读书人,都有一颗“拜读”之心。所谓“拜读”,就是怀着朝圣般的心境阅读。高尔基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就是说,没有书的记载和累积,人类活动就会举步不前。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所谓“气自华”,就是一个人在深厚文化的熏陶下,无需刻意,就能展现出内在魅力和独特风采。一个人,只有不断地从书本之中汲取前人的知识、智慧和力量,才有超越“圣贤”的可能。对于那些融合着千百年思想文化的圣贤之书,静心“拜读”,实为善举。
伟大的作品都是极有思想、极有见地的,它们征服着时间和空间,左右着人类发达的大脑。假若世界上没有书,精神会失去家园,思想会失去阳光,生命会失去活力,世界会失去和谐……书,作为生命的补充,是值得人们常存“拜读”之心的。常存“拜读”之心,才能清静诚实;常存“拜读”之心,才会懂得敬畏;常存“拜读”之心,才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愿读书,爱读书之人,学会有选择性地读书,自然有选择的理由。但一个人为读书而读书,被读书所累,僵化呆滞,绝不会有什么造诣。读,而后能用,才算是对书的征服;读,而后有为,才是常存“拜读”之心的最好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