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姑娘”巧手编出振兴路
——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杨昌芹
◎ 本报记者 漆世平

 

    ● 今年是杨昌芹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第八年。履职期间,她走村串户,针对基层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研,将群众的期盼一次次带到全国两会

    ● 今年全国两会,杨昌芹热切盼望高铁能够尽快开通,为赤水竹编搭起一条通往外界的快速通道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结束后,来自贵州省赤水市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杨昌芹怀着激动的心情走出会场。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李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国家对非遗保护利用的重视令我信心倍增,回到赤水后,我会第一时间将新政策分享给乡亲们。”

    杨昌芹是一名“90后”苗族姑娘,也是贵州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赤水竹编第六代传承人。一根普通的竹子,在她的手中,经过数十道繁琐而精细的工序,便能变成一件件精美的竹编手工艺品。全国两会期间,杨昌芹向与会者展示了亲手制作的竹编水杯、竹编篮子和竹编配饰等手工艺品。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正是她以匠心为针、以创新为线,让传统竹编技艺焕发新生,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见证。

    赤水,是一片被翠竹环绕的土地。出生在赤水河畔的杨昌芹,从小与竹子为伴,加之在木匠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她自幼便对绘画手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7年,中专毕业的她凭着对手工艺的热爱,毅然放弃了稳定的幼师工作,开始跟随贵州省竹编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兰学习赤水竹编技艺。

    彼时的赤水竹编,在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濒临失传的困境。看着老一辈手艺人年逾古稀,后继者却十分匮乏,杨昌芹默默告诉自己:“不能让这门手艺断在我们的手里!”带着这份信念,她从最基础的选竹、砍竹、锯竹学起,反复锤炼刮青、破竹、起篾、染色、煮篾、拉丝等二十多道工序。技艺日渐成熟,双手的累累伤痕也逐渐化作厚茧。“虽然当时家里人都不同意我选择竹编这个‘冷门’行业,但性格倔强的我一旦做了决定,便十头牛都拉不回来。”杨昌芹一边展示双手的老茧与疤痕,一边回忆道。

    随后的十余年时间里,凭着对赤水竹编的热爱,杨昌芹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从未停下脚步。她办起了竹编工坊,成立了竹艺公司,并将传统竹编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新性地将平面竹编转化为立体竹编,推出了“极竹堂”“杨昌芹”等竹编品牌,设计开发出竹丝扣瓷、竹编灯饰、竹编提包等一系列既保留传统竹编精髓,又融入现代设计巧思的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深受国内消费者喜爱,还远销世界各地。“传统技艺要‘活’下来,必须与时代对话。”杨昌芹表示,要将传统竹编工艺结合时代审美进行创新,把传统元素融入时代生活,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在赤水市大同古镇,万亩竹林间,“嚓嚓”的竹篾摩擦声此起彼伏,杨昌芹所创建的竹编基地和竹艺公司便坐落于此。基地的墙上,“带学一门技术 带动一批群众 带富一方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的标语格外醒目。“我们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成竹编非遗产学研基地、赤水非遗竹编展示中心、竹编非遗工坊等场所,推动竹编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周边众多乡亲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杨昌芹介绍,公司的员工大多是附近乡镇、村寨的留守妇女、建档户、残疾人等,其中留守妇女占90%左右,“她们不需要坐班,大多数是把原材料带到家里编织,在依靠双手挣钱的同时,能顾得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也实现了竹编的传承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杨昌芹创建的竹艺公司逐渐发展壮大,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直接带动100余人实现固定就业,间接带动上下游近万人从事竹编相关产业。从“一个人的坚持”到“一群人的事业”,杨昌芹书写了一个关于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中国故事。
    今年是杨昌芹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第八年,作为连任代表,她始终保持“人民代表为人民”的初心,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履职期间,她走村串户,针对基层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研,广泛了解群众需求、倾听群众心声、收集群众意见,并将群众的期盼一次次带到全国两会。

    今年全国两会,杨昌芹带着满满的心愿参加了这场“春天的盛会”。她热切盼望高铁能够尽快开通,为赤水竹编搭起一条通往外界的快速通道,让这项传统工艺“乘风”走出大山,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她还十分期待赤水竹编能够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获得更多的认可和保护。

    “产业要发展,品牌是关键。接下来,我们会着手推进文化和产业联动,用我们的文化品牌引领我们的市场产品品牌,用文化引领市场,用市场养活文化,这样我们的非遗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谈及未来,杨昌芹信心满满,表示将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努力钻研竹编工艺技术,全面推进竹编产品的销售、人才培养以及团队建设等多方面工作,将竹编产业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产业,吸引更多人来了解竹编,喜欢竹编,传承竹编。

    杨昌芹还希望,通过她和团队的努力,能够在乡村振兴领域做成一个标杆,从而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乡村发展的潜力和希望,继而回到这片希望的田野,一起为乡村振兴奉献青春力量。

当前:1版(2025年03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