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怒江大峡谷的崇山峻岭间,有一辆载满放映设备的皮卡车,日复一日地穿梭于蜿蜒的盘山公路。驾车人名叫杨明金,今年47岁,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的一名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27年间,他跨越近30万公里山路,为村民放映公益电影,用光影填补乡村文化的空白,用坚守诠释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3月11日傍晚,杨明金匆匆吃完晚饭后,便驱车赶往当晚的电影放映点——泸水市六库街道新田村小新田村民小组。这条山路九曲十八弯,他却早已习以为常:“村子不算远,只有20公里,但路不太好走,开车要50分钟左右。”抵达时,夕阳已沉入山峦,村子小广场上等候多时的村民一拥而上,一边和杨明金打招呼,一边帮着他搬机器、架银幕、调音响……夜幕降临时,光影跃然幕布,男女老少围坐一起,聚精会神地观看着精彩的电影。
“电影让我的生活有了光!”电影放映期间,杨明金和记者聊起了属于他的“光影故事”。
结缘《雷锋》 种下无私奉献的种子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横断山脉腹地,因怒江贯穿全境而得名,山高谷深、狭窄陡峻、江河纵横。杨明金的童年也在闭塞的大山里度过。直到有一天,村里来了个电影放映队。从此,电影为他打开了一扇了解外界的“窗”。
“小时候想看电影,没钱买票,经常偷偷钻洞去看,但往往都被卖票的抓住、轰走。”杨明金回忆起往事,依旧记忆犹新。
“7岁时,我用家里的鸡蛋换了一张电影票,第一次完整地看完了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就是《雷锋》。”杨明金至今还记得电影里的台词,“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杨明金告诉记者:“看完电影回家,躺在床上,我的脑子里全是电影里的画面,也就是那时我忽然有了一个理想——长大了,我要让大家都有免费的电影看。”
学做“雷锋” 踏上公益电影放映路
1998年,刚从汽修学校毕业的杨明金,一边打工修轮胎维持生计,一边开始实施自己的“电影梦想”。他从供销社赊购了一台价值2600元的电影放映机,又在电影发行站以每部5元的片租租来影片,为六库镇赖茂村村民放映了自己在泸水的第一场农村电影——《孟姜女》,自此开始了电影无偿放映之路。而那时,杨明金一个月的工资也就400元左右。
2004年,杨明金在泸水市开了一家轮胎店。他开店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更有余力去做公益电影放映这件事。杨明金说:“给别人打工时间不自由,去放公益电影总要给老板请假,一次两次没什么,时间久了老板总会有意见,不方便。自己开店当老板,时间自由了,也能挣到更多的钱支持我实现给大家无偿放电影的梦想。”
杨明金笑着告诉记者:“我是怒江最不务正业的轮胎店老板。有时候村里请我去放电影,我接到电话,放下轮胎,拉上放映机就出发了。轮胎可以不卖,但不去放电影不行。”
2013年,有着丰富放映经验的杨明金被纳入泸水市公益电影放映队伍,成了一名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这也激起了他开展公益电影放映的更大热情。“以前只有我一个人干,有了队伍以后就是一群人干,责任重了,但也更有底气了。”杨明金说。
初心不改 用光影照亮前行道路
从1998年到2025年,杨明金的公益电影放映路已经走了27载,播放公益电影4600余场,实现群众免费观影80余万人次。怒江大峡谷两畔的一个个村寨、一条条蜿蜒的山路,见证了他的“光影梦想”。
杨明金认为,电影能激发村民对健康文明生活的向往。每当在公益电影放映现场看到电影播放时观众全神贯注的眼神、孩子们开怀的笑容,以及电影结束后人们久久不愿散场的身影,他就感到很欣慰,“这就是我这么多年坚守在公益电影放映路上的意义。”
为了真正把有感情、有温度的电影送到千家万户,滋润百姓心田,近年来,在公益电影放映中,杨明金积极与各单位、街道社区对接,结合重大节会赛事、传统节日活动等契机,提前谋划,开辟“公益电影+”新模式,包括“公益电影+政策宣传”“公益电影+文明实践”等,将电影放映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理论宣讲、普法宣传等活动紧密结合,让人们在家门口看电影充实业余生活的同时,也将宣传教育的“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
出于对电影的热爱,2018年杨明金还在泸水市文化部门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建立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第一个个人电影展览馆,并免费对外开放。他自己还做起了解说员,用生动、通俗易懂的讲解,让人们了解电影,感受电影的魅力,引导更多群众热爱电影。截至目前,观展人数已有4万余人次。
2023年,杨明金荣登“中国好人榜”。今年3月,他再获全国殊荣,获评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面对荣誉,杨明金有一个朴素的誓言:“我有责任也有信心,把公益电影一直放下去。只要还有一个观众,只要还能扛得动机器,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我也会继续讲述电影的故事,传递电影知识,让更多人感受电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