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精神文明建设是为了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宗旨,充分激发市民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努力将城市文明建设由行政推动向价值引领,由阶段攻坚向长效治理转变。
健全体制机制,强化系统观念。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引领,积极推动城市文明共建共治共享。合肥市将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建设城市文明的根本遵循,将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创建要求融入城市高质量发展全局,系统化、一体化推进。常态化开展“行走合肥”,健全下沉一线的问题发现机制,推动城管、房管、公安、消防、卫生健康等部门巡查问题共享,实现群众关心的环境秩序等问题在一线发现、一线解决。创新开展“文明圆桌会”,优化群众参与机制,由街道收集社区居民的“关键小事”并发出召集令,市、区两级积极响应,与居民代表共同协商确定“最优解”,把“小事”化解在“家门口”。九华山路菜市场改造、天山公园“全龄友好三件套”建设、三无老旧小区围合管理等成功推进,均得益于合肥市实施的“项目化”联动机制,该机制将群众对文化、健身、购物、居住等硬件提升的需求整合打包成一个个管理项目,使条块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深化品牌建设,凝聚城市认同。合肥市以走进群众身边的“我爱我家,我爱合肥,礼让文明”主题活动为抓手,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居民需求紧密结合,建立“宣传教育+服务下沉+协商共治+多方联动”的立体化互动模式,通过先进典型进社区宣讲、文明实践便民活动、文明健康知识普及、文明圆桌协商议事等多元形式,分众化、精准化对接群众需求,动员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充分激发主人翁意识,切实提升城市认同感、自豪感和满意度。围绕小区楼道这一邻里交流的最小单元,开展“清洁楼道”“美丽家园”“左邻右舍”等特色活动,涌现出“五彩假日托管班”“共享妈妈自习室”“窗帘之约”“青年夜校”“暖宝幸福驿站”等一大批和谐邻里、互帮互助的暖心项目,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市民群众中潜移默化地传递。
创新叙事方式,讲好文明故事。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既要靠“干好实事”又要靠“讲好故事”。合肥市聚焦网络阵地这一群众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主平台,创新推出探索城市文明内核的融媒体栏目《发现》。栏目用新闻视角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感人事迹和温暖瞬间,用视频方式记录城乡环境面貌、群众精神风貌变化,并通过全媒体方式传播、讲述广大群众踊跃参与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的故事,在网络空间中传递合肥的文明之声,激发广大网民对文明的共鸣与追求。在叙事方式上,聚焦“三个讲”。一是找身边人讲,《社区有群“暖宝宝”》记录了“安徽好人”郝素云和辖区热心居民的志愿服务故事,他们发起关爱独居留守老人的“窗帘之约”行动,他们的友爱奉献引发社区居民的共鸣。二是用全平台讲,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轨道交通流媒体、社区电子大屏、有线电视等联动播放,有效扩大受众覆盖面。三是从多视角讲,既有关注社区生活的《文明社区那些事儿》,也有聚焦城市建设的《转角遇见“绿”》《城市“里子”的华丽转身》,还有记录日常生活故事的《一“面”之缘》《身边的城市守护者》,多维度、深层次、立体化展现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优化服务功能,培育文明新风。合肥市以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文明服务为导向,找准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场景,将文明新风融入生活方方面面。合肥火车站挖掘“六尺巷”的礼让精神,将其融入公共服务,推出“和礼家园”服务品牌,设立“和礼调解室”,以“各让三尺”理念优化铁路职工服务旅客流程,矛盾化解率提升30%。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以包河区骆岗公园婚姻登记处为试点,打造“公园式”婚登服务,通过集体颁证仪式、婚俗文化墙等载体,倡导简约婚礼新风尚,减少婚宴浪费,带动“甜蜜经济”产业链升级。探索将婚丧嫁娶的规范化管理与信用积分制度结合,形成“制度约束+正向激励”的双重机制,有效遏制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陋习。
依托数智赋能,助力精细治理。合肥市利用科创城市资源优势,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运用到城市文明建设当中,提升治理效能和精细化服务水平。建成汇聚城市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电力、电梯、通信、轨道交通、综合管廊、输油管线等系统的智慧监测平台——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高,安全事故发生率下降60%。搭建交通超脑大数据平台,挖掘全市交通堵点、乱点,开展交通信号配时优化“点睛”行动。建设52个智慧潮汐车道、智慧可变车道、全息路口,并推出红绿灯信号配时“暑假模式”。改进创新文明创建评估方式,通过城市治理“一张图”的技术手段,突破传统治理的时空限制,促动评估“无感无扰”,成果“可感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