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论述
◎ 董立仁 张涛 罗伟

 

    2025年第3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12日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讲话的一部分,系统阐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要求。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不仅深刻揭示了家庭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中的基础性作用,也为新时代我们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深刻认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家庭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中的基础性地位,强调了家庭和睦、幸福、文明对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在新时代背景下,家庭不仅是个体成长的第一所学校,更是传承文化、弘扬美德、培育新人的重要场所。因此,加强家庭建设,促进家庭和睦与文明,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家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家教即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石,是立德树人、塑造人格、培养品德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这一论述凸显了家庭教育在个体品德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为新时代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在新时代,面对社会复杂的环境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加强家庭教育,特别是品德教育,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至关重要,这也正是“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真正涵义和“注重家教”精神实质所在。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教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是家庭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独特文化氛围和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家风对家庭兴衰和社会风气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弘扬优良家风,不仅有助于家庭和睦与家庭成员成长,更能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为此,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建设,展现家风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论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家庭观有机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继承与发展,其核心要义在于强调家庭在国家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民族振兴等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二、践行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实践价值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论述社会实践意义重大。首先,它为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其次,它有助于推动形成全社会重视家教、弘扬家风、崇尚文明的良好风尚;最后,它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磅礴的家庭力量和精神动力。推动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有关单位通过制定相关制度,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比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社会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二是完善法律法规。政府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供有效法治保障。例如,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细则,明确家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推动家庭教育法治化进程。

    三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质量。有关组织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高家庭成员的品德修养、教育素养和家庭教育水平。家庭也应加强自身建设,自警自律自省自觉。

    四是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参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优良家风,推动形成全社会崇尚文明、重视家教的良好风尚,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例如,设立家庭教育优秀案例奖,表彰在家庭教育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家庭和个人。

    五是加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发挥其在家庭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六是加强社会监督与评估。建立健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监督评估机制,定期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家庭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力有效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强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全社会崇尚文明、尊重家庭、重视家教的良好风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我、你、他的共同努力。

    (作者董立仁系新疆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涛、罗伟系新疆政法学院讲师)

 

当前:B3版(2025年03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