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社区,只要生病了,首先想到的就是谢医生。”
“谢医生医术好,很多隔壁乡镇、村寨的村民都来找她看病。”
“谢医生真的是个好人,半夜两三点不舒服,打电话给她,她都会上门来给我们看病。”
…………
3月12日早上8点10分,山间的晨雾尚未散去,贵州省黔西市林泉镇海子社区卫生室内,已经坐满了前来问诊的村民,他们口中的谢医生,便是海子社区卫生室唯一的医生谢厚芝。
为了方便村民看病,谢厚芝早上8点就打开了社区卫生室的门,等待来看病的病人。只见坐在接诊桌前的她,右腿因小儿麻痹症蜷曲,左腿因常年拄着拐杖行走有些微微颤抖,在面对每一位病人时,她都耐心地望闻问切,详细了解、诊断病人情况。在开好药方后,她用两手撑着桌角从凳子上缓缓站起,一步步挪动到隔壁药房,为病人拿药,并在药盒上清楚地写明用药说明,反复叮嘱病人吃药的时间、剂量及注意事项。
“我从小就想长大做一名医生,让百姓看病方便,不用走很远的路。”采访中,谢厚芝告诉记者,她在2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下肢残疾,只能用双手支撑爬行,好在父母一直不放弃,借钱为她治病,背着她四处求医。直到7岁,在父母的鼓励和医生的帮助下,她的身体有所好转,开始能够拄着拐杖走路。从爬到走,幼年求医问药的经历,让“当一名医生”的理想在谢厚芝的心里扎了根。后来,她克服重重困难考上卫校,系统地学习了医疗卫生知识,并在1992年毕业后,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海子村(今海子社区),成为了一名村医。
海子社区地处乌蒙山区,医疗条件有限,自回村当医生后,谢厚芝不仅要在卫生室坐诊,还要走村串户,上门为行动不便的村民看病。谁家有人突发疾病,只要一个电话,她背起药箱就上门看诊;谁家有新生儿出生,她上门探访,为产妇和新生儿提供健康指导;对于生活困难的家庭,她经常免费治疗,自掏腰包为他们买药;有糖尿病、精神病患者的家庭,则是她的重点关注对象;怕病人来诊所找不到她,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她身穿白大褂,拄着拐杖,背着药箱,坚定地走在海子社区的山坳间,一走就是33年,用爱心和医术默默守护村民健康。村民都亲切地称呼她“拐杖医生”。
因腿脚不便,同样的路程,谢厚芝往往要比平常人多费些时间。就在前几日,谢厚芝拄着拐杖行走40分钟左右来到距离社区卫生室1公里多的村民安兴英家面访,一走进门就迫不及待地问:“这两天血糖稳不稳?”“有没有按时吃降糖药、打胰岛素?”原来,今年70岁的安兴英是一名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高,像她这样的慢性病患者,谢厚芝每月都会定期去面访,给他们测血糖、量血压,了解他们近期的身体状况。
行医难,拄着拐杖行医更难。前些年,村里的路还是泥巴路,每到下雨天出诊时,谢厚芝一不小心就会摔跟头。2016年冬夜,大雪封山,孕妇周玉芳临产在即,谢厚芝冒雪出诊,途中不小心摔进沟渠,棉裤冻成了冰壳,但她仍咬牙完成接生……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每当遇到困难时,谢厚芝便会想到村民感激的笑脸,她说,那是她坚持的动力。
“平均一天要接待五六十位病人,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了一百多位病人,忙到凌晨两点多才休息。”33年间,谢厚芝累计接诊超20万人次,磨破67双胶鞋,摔坏11副拐杖,左臂因跌倒骨折3次。对此她毫无怨言,她说:“每当看好一位病人,得到他们的认可,我便觉得很满足,很充实。”
谢厚芝把病人当亲人,尽心尽力为病人减轻病痛,她的“医者仁心”也被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19年初,谢厚芝因病住院,卫生室的门好几天都没有开,大家知道后,准备约着一起去医院看她,但都被她一一劝回。“那几天接到几十个电话,乡亲们的每一声问候都让我感到很温暖。”谢厚芝说。
33年的坚守,谢厚芝从“拐杖医生”成长为全国楷模,先后获得“中国好人”“贵州省道德模范”“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近日,谢厚芝获评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她以医者仁心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虽然腿脚不好,但是我觉得我能为老百姓服务,没有给国家增加负担,我就活得有价值。”坐在接诊桌前,谢厚芝抚摸着拐杖,目光温柔而坚定,“只要群众需要,我就会一直服务下去,守护着乡亲们,直到干不动的那一天。”
谢厚芝的誓言,在海子社区的山坳间久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