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有机融合的价值与实践
◎ 廖冰曲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二者在工作形式、工作内容方面具有一致性和互通性,协同育人是完全可行且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一方面,协同育人有利于推动高校基层党建的高质量建设。青年党员是高校基层党组织持续化运行和创新性发展的动力源泉。思政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以思想启发和理论教化为主,将党史知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为后续基层党组织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协同育人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思政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有机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在思政工作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利用党的先进性推动思政工作朝着创新方向发展。

    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具有协同精神、能力全面的育人队伍。高校基层党组织应派遣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党员和思政教师共同组成育人队伍,协同开展思政教育、社会实践、学生党建等一系列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以研讨会、交流会的形式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学习,在取长补短的同时提升协同育人能力。定期组织开展专业培训和讲座论坛,由专家学者通过政策研读、案例解读的形式带领党员和思政教师深入了解大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共同寻求立德树人和为党育人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此外,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干部应主动走进课堂、走近学生,结合自身党建工作的亲身经历为学生带来接地气、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思政课,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进一步推动全员育人格局的构建和思政育人实效的提升。

    加强平台建设,搭建利于合作交流、功能显著的协同平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隶属不同部门,前者主要由基层党组织负责,后者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为了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交流,应从线上线下两个方面推进协同平台建设。线下,部门共同成立协作联盟,由联盟负责关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融合的问题调研、活动开展、监督管理、人员筹备、考核评价等一系列工作,为融合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开展确立“主心骨”。线上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在各个平台上拓展工作阵地。例如,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的群聊功能,就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有机融合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展开线上讨论;利用各宣传平台,发布短视频和推文来宣传本校线下开展的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

    加强载体建设,创新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教育载体。从理论育人载体看,抓好思政课程这一思政工作主要抓手,在思政课程中应广泛融入红色文化,将其与思政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提升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获得感。在线上线下开发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题的优质课程,全面拓宽学生了解和学习党史的渠道,充分发挥党史这一重要教育资源的思政育人功能,巧妙利用党史中的生动案例和鲜活故事,给学生带去思想启发。从实践育人载体看,积极创新实践活动的形式,由基层党组织的学生党员带队开展参观党史博物馆、义务劳动日等实践活动,学生作为队员参与活动,在锻炼学生党员组织领导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其模范作用,为学生树立优质的学习榜样;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党建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根据活动表现评选优秀宿舍和模范宿舍,通过竞争关系的建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发挥社团在校园活动组织筹备中的重要作用,由其将流行文化和政治文化相结合开展创新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有机融合,是协同提质背景下高校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做好做实融合工作,高校应从队伍建设、平台建设、载体建设三方面入手,实现立德树人和为党育才的高度统一,让广大青年学子在党建和思政的双重熏陶和浸润下成长成才。

    (作者单位: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当前:B2版(2025年03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