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高职思政课程教学创新路径探究
◎ 徐晓菲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与发展,职业教育生态正在重塑。AI技术凭借着强大的计算能力、庞大的数据资源储备以及独特的算法逻辑,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智能化工具和多元化教学手段,增强了课程的互动性和针对性。同时,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亦使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潜藏的价值观渗透、算法偏见等风险,对高职思政教育主阵地形成新的冲击。当下,在“大思政课”建设与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双重驱动下,如何把握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的平衡点,是当前思政教育改革的焦点所在。

    一、人工智能时代高职思政课程教学的机遇与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创新开辟了新维度,亦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深层挑战。从机遇来看,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可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使党史学习教育从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身认知;自然语言处理支持的智能学情分析平台,能实时捕捉学生认知盲区,实现精准思政辅导。基于大数据的动态学情画像,可追踪学生价值观形成轨迹,为个性化思政提供依据,分担知识传递任务,释放教师精力聚焦价值引导。从挑战来看,人工智能算法推荐极易出现“信息茧房”,窄化学生认知视野,AI生成内容潜藏的意识形态偏差,无形中消解主流价值观传播效果。同时,在教学中技术依赖容易导致教师角色异化为“操作员”,削弱其价值引领功能,弱化思政教育的情感温度与人文关怀。

    二、人工智能时代高职思政课程教学创新的逻辑

    在人工智能时代,高职思政课程运用AI技术的本质是以技术赋能与教育规律深层耦合的价值重构过程。应遵循“主体性重建、技术性适配、教育性回归”的三重逻辑主线,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中推动思政教育范式转型。首先,主体性重建可利用AI技术创设虚实融合的教学情境,推动师生向“协同探索者”转型,借助智能工具深化思想引领。其次,课程创新需遵循“技术嵌入教育”而非“教育迎合技术”的原则,在技术性适配上利用算法透明性设计规避价值观渗透风险,坚守思政教育本质属性。最后,利用“历史场景数字化再现”“伦理困境人机辩论”等方式,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身体验,契合Z世代认知特点,确保技术应用始终航行在价值观引领的航道上。

    三、人工智能时代高职思政课程教学创新的路径

    人工智能时代,思政课作为一门“全要素”的课程,既要发挥AI在知识选择、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领域的优势,又要加强其对大学生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的关照。在具体课程教学创新过程中,首先,需突破传统“教师+学生”的二元结构,构建“教师+AI+学生”的三元协同的新型思政教育生态。教师聚焦价值引领与情感共鸣的核心职能,将知识传递、学情诊断等程序性工作交由智能系统承担,利用人机分工释放育人效能。其次,建立课程动态平衡机制。利用智能工具开展理论学习与认知训练,但必须保留师生面对面深度对话的物理场域,防止技术依赖导致教育温度流失。具体应重构教学流程,课前利用智能诊断定制学习方案,课中借助混合现实技术深化认知体验,课后依托情感计算实现价值观动态评估,形成完整的育人闭环。最后,建立技术赋能的精准思政供给体系。以数据驱动实现从“经验主导”向“精准施策”的范式转型。构建多维数据采集系统,整合课堂行为数据、在线学习轨迹、社交平台动态等信息,运用自然语言处理与情感分析技术,绘制学生价值观发展数字画像,建立“双螺旋”培养体系,利用校企合作开发AI思政实训平台,实现“价值+技术+人文”的教学效果,在持续的人机对话中保持思政教育主体性。

    结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不应只停留于技术叠加层面,而应着力构建“教师+AI+学生”的三元协同的新型思政教育生态。在AI技术应用中坚守工具理性服从价值理性原则,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建立技术伦理审查机制,教师角色须向价值导航者、技术协作者转型,在人机协同的思政教学中保持主体性平衡,以持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智能时代的守正创新。

    (作者单位: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当前:B2版(2025年04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