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楚雄市 以移风易俗“小切口” 撬动基层治理“大文明”
◎ 夏世然

    ● 以“党建+乡风文明”模式为核心,在154个村(社区)实现红白理事会全覆盖,通过规范红白事的操办标准和流程,让移风易俗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 96%的村(社区)建立积分制,村民参与文明实践活动可兑换生活用品,实现“文明行为能变现”

    ● 将移风易俗主题融入彝剧小品、山歌对唱、花灯小戏,累计开展巡演1420余场次,覆盖20万人次

    “金银首饰莫攀比,同心同德最珍贵,粗茶淡饭人情厚,胜过千金宴席凋……”日前,在云南省楚雄市紫溪彝村,吃过晚饭的村民三三两两结伴来到火把广场,宣讲员杨应平带领表演队队员弹起三弦、唱起彝族小调,用接地气的方式向村民宣传村规民约,倡导婚事新办,弘扬文明新风。这别具民族特色的宣讲,是云南省楚雄市以移风易俗“小切口”撬动基层治理“大文明”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楚雄市通过党建引领、文化赋能、民生提质“三驾马车”,破除陈规陋习,让文明新风浸润城乡,为群众幸福持续“加码”。

    党建引领:从“硬约束”到“软引导”

    “过去村里办白事要摆三天流水席,现在红白理事会全程把关,负担轻了,心意更真了。”子午镇挖铜村委会主任李海云的感慨,折射出基层治理的深层变革。楚雄市以“党建+文明乡风”模式为核心,在154个村(社区)实现红白理事会全覆盖,通过规范红白事的操办标准和流程,让移风易俗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同时,全市236支党员先锋队深入村寨,通过“院坝议事会”“彝乡夜话”收集民意,将婚丧简办、孝老爱亲、文明殡葬等纳入特色村规民约。如新村镇洒树咪村的“三字经”村规,以朗朗上口的方言倡导“丧事简,惜土地;敬老人,尊伦理”,解决村民实际问题。通过“文明积分超市”等激励措施,96%的村(社区)建立积分制,村民参与文明实践活动可兑换生活用品,实现“文明行为能变现”。

    文化赋能:老传统激活新气象

    在以口夸村,非遗传承人姚桂林舞动着红扇子,将“彩礼从简”“孝老爱亲”编入花灯小调,用乡音土语唱响新风尚。村民杨天学感叹:“过去喜事大操大办才有面子,现在大家更愿细水长流。”

    楚雄市深挖彝族“彝族刺绣”“骠川花灯”等资源,打造“新风剧场”,流动“文明讲堂”,将移风易俗主题融入彝剧小品、山歌对唱、花灯小戏,累计开展巡演1420余场次,覆盖20万人次。大过口乡西康朗的绣娘们更将“勤俭持家”等主题绣入彝绣,带动30余名绣娘年均增收1.2万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指尖交融。

    民生提质:新风尚转化实效益

    移风易俗的成效不仅体现于观念转变,更转化为民生福祉。栗子园社区创新“积分助学”制度,村民通过参与村务管理、志愿服务积累教育积分,可兑换书包文具或现金补助;苍岭镇黄草村用取消“杀猪宴”的经费修建路灯,照亮300余村民夜行路。

    殡葬改革方面,全市投入3350万元建成15个乡镇公益性公墓和殡仪服务站,减免火化费、运尸费700余万元,惠及3624户家庭迁坟入公墓,公墓安葬率达100%。

    机制固本:文明之树扎根乡土

    因村制宜制定村规民约、线上线下立体宣传、选树先进典型示范、部门联动督查问效“四部曲”构建长效机制。中山镇制定《规范操办红白喜事酒席公约》,呼吁群众操办酒席务必严格遵守公序良俗,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自觉抵制歪风陋习,确保移风易俗工作常态长效持续推进。西舍路镇新华村通过道德评议会每季度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婆媳矛盾下降超70%;紫溪镇紫金村推行“红五条”“黑五条”评议,将文明行为与积分奖惩挂钩,形成“村民要文明”的自觉。2024年,全市婚丧支出下降近65%,新增文明实践阵地14个,构建“15分钟文明实践圈”,不断扩大服务群众“幸福半径”。

    “移风易俗不是简单‘破旧’,更要让新风尚惠及民生。”楚雄市文明办主任高庆表示,未来将聚焦“一老一小”,把文明创建转化为老年食堂、托育中心等实事项目。如今,从繁琐旧俗中解脱的楚雄群众,正以彝族左脚舞、亲子阅读会等充实着幸福生活。当攀比浪费的“面子”变为自我提升的“里子”,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的幸福底色愈发鲜亮。

 

当前:4版(2025年04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