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野趣”沦为“野蛮”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多地掀起了一股“打野”热潮。所谓“打野”,即挖野菜。在当地社交平台上,“打野攻略”“寻鲜地图”层出不穷,探寻野趣成为一种新兴社交方式。然而,本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却因部分人的野蛮采摘逐渐变味。鲜嫩的鱼腥草被成片地连根拔起,刚冒头的春笋被“掘地三尺”挖了出来,甚至有游客将农户种植的名贵中药材当作野菜挖走……

    编辑点评:近日,多地掀起“打野”热潮,挖野菜成为许多人亲近自然、体验野趣的新方式。这本是好事,既满足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丰富了社交体验。然而,部分人的野蛮采摘行为,却让这份野趣变了味——鱼腥草被连根拔起,春笋遭“掘地三尺”,甚至有人误挖农户种植的名贵药材。这种无序、自私的“打野”,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更折射出许多人文明意识的缺失。

    野菜生长有其自然规律,过度采摘会破坏植被恢复能力,甚至导致物种减少。此外,一些“打野”者闯入农田或保护区,践踏庄稼、破坏生态,更是一种对他人劳动成果和公共资源的漠视。

    更深层次看,“野蛮打野”暴露的是规则意识的淡薄。近年来,类似现象屡见不鲜:公园草坪被露营者踩秃,景区花卉被游客顺手牵“花”,野生保护植物因网红打卡遭了殃……这些行为背后,是一种“我的体验优先”的利己逻辑。自然馈赠的野菜可以采摘,但必须遵循适度、可持续的原则,而非“一扫而光”。若人人都以“尝鲜”为由肆意掠夺,最终只会让自然环境付出代价,也让“野趣”沦为“野蛮”。

    要遏制这一现象,既需倡导文明理念,也需加强规范管理。一方面,公众应树立“取之有度”的生态观,采摘时避开保护区域,保留植物根系,不侵犯他人财产;另一方面,社区和平台可提供引导,例如发布“可持续采摘指南”,明确禁挖区域和物种。对于农户承包地或生态脆弱区,相关部门不妨设置警示标识或加强巡查,对恶意破坏行为依法追责。

    挖野菜的初衷是感受自然之美,而非破坏之美。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是懂得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恪守边界。面对大自然的馈赠,我们理应心存敬畏,让“打野”少一些野蛮,多一些尊重。唯有如此,春日的野趣才能年年延续,人与自然的和谐才不会沦为一句空话。(黄祎鸣)

当前:1版(2025年04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