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进在山路上。

擦拭烈士墓碑。
■ “看到烈士牺牲时只有17岁,比我还要小一岁。那一刻,‘把青春献给祖国’不再是课本上的口号”
■ 那个曾经因中暑被抬下山的少年,3年后成为带队者;那些第一年哭鼻子的城市孩子,后来主动报名担任志愿者
■ 一万次说教不如一次刻骨铭心的行走
晨星作伴踏征程
少年用脚步丈量信仰之路
4月3日,凌晨4点半,宁夏固原市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学的操场上响起了集合哨声。
2000多名学生整齐列队,等待着他们的,是一趟往返108里的山区徒步,是沿着革命先烈战斗足迹的行走,是一次刻录传承与信仰的红色教育。
徒步任山河祭英烈不是今年才开展的活动,而是一场始于1995年,30年来未曾变更的坚持。30年来,每年清明节前夕,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学的学生都会踏上那条崎岖山道。最初,只是固原二中等校为缅怀革命先烈而组织的行动,却在一脚一脚、一年一年、一代一代的坚守中演变为一堂震撼人心的“行走的思政课”。108里山路的高高低低、曲曲折折的跋涉,师生们用脚步丈量历史,用汗水淬炼意志的坚韧,更在团队互助与集体默哀中,将“爱国”二字从书本理论转化为血脉深处的信仰。
六盘山的晨雾中,少年们擎起鲜红的旗帜,向着彭阳县任山河烈士陵园进发。没有路灯,抬头还能见点点星辰。山间的晨风裹挟着春寒,吹拂过少年们稚嫩的面庞,他们斗志昂扬。队伍中,年纪小一点的学生步履轻快却不时磕绊,年纪大一点的学生则沉稳地走在队伍外侧,随时准备伸出援手。两小时后,天色渐明,队伍进入了革命先烈走过的路——最难走的黄峁山路段。翻过这一段,去程才过三分之一。学生们的脚也开始酸疼起来。
他们脸上通红却互相加油打气,“来,我拉你”“我帮你背书包”……一道道梁、一座座山被甩在身后。
墓碑前的生命对话
17岁与17岁的跨时空共鸣
汗水浸透了少年们的衣衫,双脚因长途跋涉而微微颤抖,身上的行囊也变得格外重起来。历经6小时跋涉,队伍正午时分抵达任山河烈士陵园。
396座青灰色墓碑静静肃立山林间。这些烈士牺牲时平均年龄17岁,最小的仅14岁。
国歌声响起,所有人都挺直了脊梁。祭奠仪式开始,全体人员默哀。
学生们来到墓碑前,小心翼翼地擦拭墓碑。
“看到烈士牺牲时只有17岁,比我还要小一岁。那一刻,‘把青春献给祖国’不再是课本上的口号,而是具有了触动灵魂的温度和力量。”一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
“我第一次走完这108里,我的双脚布满了水泡。”一位20余次参与活动的老教师回忆道,“但当我看到平常打打闹闹的孩子们用衣袖认真擦拭烈士墓碑时,我突然明白了这种教育方式的深刻意义。”
教育的本质不在灌输而在唤醒。在陵园里,当学生们发现烈士的年龄与自己相仿或有人在纪念碑上找到与自己同姓的英雄,历史的距离瞬间消弭。
“有些认知,必须通过体验才能获得;有些情感,只能经由经历才能唤醒。学校以最没有距离的方式将红色基因注入青少年的生命体验,让少年们在身体力行中感悟长征精神,在祭奠仪式里唤醒家国情怀。”一位带队老师感慨道。
“学生们用脚步丈量革命道路的艰辛,身体力行感受到革命精神,明白现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也在徒步的相互鼓励中,收获了互助友爱的同学情谊并真切地感受到信念的力量。”固原二中一位思政老师说。
归途绘就成长图谱
108里山路播种的精神基因
一年一度一祭扫,徒步任山河祭英烈活动将“强身”和“强心”相结合,以“行走的思政课”培养人,塑造坚毅团结的品格,植入爱党爱国的血脉。如今,这一实践的影响力如涟漪般扩散,辐射带动全区多所学校和社会团体参与。越来越多的学校打造行走的、有“知”有“味”的思政课,让红色教育从书本教材走向鲜活的历史现场。也蹚出一条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家长做好“后勤”、救援队全程护航、群众自发送水……爱国主义教育超越校园围墙,凝聚成全社会的精神共育。
返程的山路依然漫长。夕阳将队伍的身影拉得很长,在黄土高原上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画卷。有女生脚踝肿胀,同学们轮流搀扶;有男生默默接过体力不支者的背包……老师们走在队伍最后,望着孩子们互相扶持的身影,有人不禁湿润了眼眶。
30年来,这条山路见证了多少变化?那个曾经因中暑被抬下山的少年,3年后成为带队者;那些第一年哭鼻子的城市孩子,后来主动报名担任志愿者……
当代教育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VR技术可以模拟长征路途,AI能够还原历史场景,但永远无法替代真实山路上的那一瘸一拐。爱国主义教育的至高境界,是让个体生命与国家记忆产生血脉相连的共鸣。固原的师生们在行走中获得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融入血脉的精神基因——以后的人生之路不会都是坦途,108里的记忆也许就是一种力量。
“一万次说教,不如一次刻骨铭心的行走。”弘文中学校长任皓说,“这堂思政课,我们会继续传承、行走下去。”
晚8时许,队伍返回城区,家长们和热心市民聚集迎接。星光闪耀固原城上,也映入少年们的眼中。
(图片由固原二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