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朱发山:从卖焜锅馍馍到带全村致富
◎ 本报记者 王露

扫码看视频

    5月4日6时,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阴田乡大沟脑村升起了一缕炊烟,暖黄的灯光下,大沟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发山在厨房忙碌了起来。两斤重的面粉在他粗糙厚实的手中,慢慢地变成一个光滑的面团。随后,他将面团放入特制的焜锅中烤制半个小时后,麦香四溢的焜锅馍馍就做好了。朱发山和大沟脑村的故事正要从这一个个外表金黄酥脆,内里柔软却带着韧劲的焜锅馍馍说起。

    青山翠绿,风光旖旎。沿哈铁公路顺浩门河自西向东15公里,就来到了大沟脑村。这里流传着许多红色革命故事。“既有迷人风景,又有红色底蕴,傍身好资源,我就想能不能开个农家乐试试。”朱发山说。

    2016年3月,“80后”朱发山成为大沟脑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将外出务工赚来的钱都投入到农家乐的建设中。然而刚刚起步就遇到了问题,“咋能把人引来?还能让他再来?”朱发山四处取经,最终想到了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地锅焖烤制作技艺,打造集餐饮、住宿、观赏、采摘、徒步为一体的休闲山庄。

    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朱发山在传统地锅焖烤食物的基础上“发明”各种新式焖烤。朱发山的努力没有白费。焜锅馍馍和特色地锅焖烤声名远扬,来村里吃饭游玩的客人越来越多。

    朱发山便开始吸收村里的贫困户来自家山庄打工,同时以山庄为依托,搭建村民自制酸奶、奶皮、土鸡、土鸡蛋及野菜等土特产的售卖平台。成为地锅焖烤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后,朱发山更是将自己的技艺倾囊相授,让非遗成为村民致富“新路子”。

    2021年,朱发山当上了大沟脑村党支部书记。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个“硬骨头”就是人居环境整治。村里乱圈乱占现象积弊已久,整治工作难以推进。就在朱发山一筹莫展之际,他的妻子提出“那就先对自家老汉儿‘开刀’”。

    第二天,朱发山提着两瓶酒,买了些肉,来到岳父家喝酒聊天,几次话到嘴边了朱发山都没敢开口。“岳父知道我的来意,喝了几杯酒后主动提出拆除自家门前圈占的网围栏。我怕他反悔,立刻叫来家人见证,第二天一大早岳父还没起床我们就把围栏全拆了。”朱发山回忆。随后,村民们纷纷加入人居环境整治的行列。

    为了让大沟脑村实现华丽蝶变,朱发山亲手绘制了10余张村庄规划图,细心谋划着符合大沟脑村的发展路径。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推进1.5公里饮水管道改造与危险道路整修工程,推动3.5公里柏油路直通农户家门,打造幸福食堂和“村史馆”,建设文化广场与百姓大舞台,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朱发山还带领村民们将自家门前菜园改造成游客采摘体验区,并整治废弃河道,打造垂钓园、木栈道和帐篷营地,让曾经的“沉睡资源”变身为“网红打卡地”。2024年村集体经济达到 26.1万余元。为高效解决群众诉求,他还创新推行“庄员说事”基层治理工作新机制,确保群众声音有回应、诉求有着落。

    今年4月,朱发山被表彰为“全国劳动模范”。5月底,大沟脑村的漫山杜鹃将迎来盛花期,朱发山计划在此之前初步打造集特色餐饮、民俗体验、山货加工于一体的村集体共富工坊。带着新鲜出炉的焜锅馍馍,朱发山出发前往村民家进行调研。他说:“我就是想带着大家,一步一个脚印,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当前:A1版(2025年05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