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探索“非遗+文明实践”融合路径,将绵竹年画转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通过构建价值引领、激活传承动能、创新实践路径的三维赋能体系,形成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新范式。
以绵竹年画为纽带
构建文明实践价值引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为落实这一要求,绵竹市充分挖掘绵竹年画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通过拓展应用场景等方式,进行规范示范和正向引导。
以文化人,拓展价值传播渠道。精准提炼民法典法条精要,融合绵竹年画的吉祥喜乐,有针对性地延伸创编《民法典·绵竹年画绘本》《“法律七进”绵竹年画释法》等年画读本,聚焦法治宣传教育,开展“法治宣传进校园、乡村、社区、企业”等文明实践活动;联合清道学校等编写《绵竹年画少儿读本》《中小学生守则绵竹年画宣传册》,将年画元素深度融入德育体系。
守正创新,打造价值表达多元载体。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等主题,选取“爱国”“敬业”“文明餐桌”“勤俭节约”“婚事新办”等群众关切的议题,组织年画艺人志愿者,创作《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等年画主题作品,推动文明理念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全域渗透,构建文化浸润立体网络。在公交站牌、社区宣传栏、各级文明实践阵地等高频场景投放年画公益广告,覆盖率达85%以上;同时,将家风家训、德孝文化、村规民约融入年画创作。
以文明实践为平台
激活绵竹年画传承内生动力
新时代文明实践作为面向群众的“多功能融合舞台”,为绵竹年画的活态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开拓阵地,塑造传统文化“活态空间”。依托年画博物馆和三彩画坊、四汇斋、农闲堂等民间画坊建立5个非遗传承实践点,通过标准化阵地建设实现服务功能叠加,如:市年画博物馆实践点将传统年画工坊与现代展陈技术结合,设置绵竹年画制作演示区、互动体验区,实现非遗技艺的活态展示。
建设队伍,培育“新乡贤”传承队伍。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遗传承人才梯队库,吸纳返乡青年、教师、设计师等社会力量,组建非遗传承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年均常态化开展“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等文明实践活动1000余场次。
打造品牌,激活文化传承生命力。培育“绵竹年画”特色文明实践品牌,利用“年画节”“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年均开展年画送万家、年画传习、年画童谣吟唱、百米长卷绘孝心、让“年画”舞起来等具有绵竹特色的群众性文明实践活动2000余场次,惠及群众30万余人次。
以融合创新为驱动
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实践路径
绵竹市通过多方联动、资源整合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传承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构建“非遗+文明实践+公益”融合模式,让其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多方联动,打造多元体验空间。以孝德镇年画村“乡遇画里”文创社区为核心,联动孝德镇年画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非遗传承实践点,整合6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及30余位年画艺人志愿者资源,打造沉浸式年画体验区,累计开展青少年学生研学文明实践活动2000余场次。
公益反哺,推动文化惠民落地。在绵竹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统筹下,市爱心互助协会发起“艺术疗愈公益助残”文明实践项目,通过引入非遗传承人资源,将绵竹年画融入公益美育课程,引导残障儿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帮助他们用艺术的形式表达情感,达到艺术滋养心灵的效果;市残联依托绵竹年画文化,在孝德镇年画村建立残疾人幸福家园,组建一支残疾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开发一批持续性助残文明实践项目。
科技赋能,创新非遗传承路径。将数字技术与绵竹年画结合,开发《童话竹宝》系列动画作品,拍摄《寻画绵竹》4K纪录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线上平台—“画境绵竹”APP、四川卫视同步播出;同时,利用AI生成技术,推出“智绘年画”项目,创作出了《福娃戏鲤兆丰年》《多福多财》等AI视频彩铃,并通过年画主题文明实践活动进行宣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