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院子啥时候加装电梯?上下楼真的不方便!”“现在收快递很麻烦,能不能在院子门口安装一个快递柜?”……4月23日9时30分,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兴蓉社区南二巷小区外很是热闹,这里正在召开2025年上半年的院落坝坝会,数十名居民围坐成弧形,中间坐着一个身穿白色休闲服的女性,倾听、记录、回答着大家的诉求。她就是兴蓉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贾培杰。
自担任兴蓉社区党委书记以来,她主动服务辖区就业创业群体,关心辖区“一老一小”,化解了许多矛盾纠纷,得到居民们的普遍认可。
“大家刚刚反映的问题,能现场解决的我给大家作了反馈;不能马上解决的,会后我们会继续落实。”临近中午,院落坝坝会才结束。
小事不“小视”
此前一天的晚上6时,下班途中的贾培杰接到一个投诉电话,反映小区内广场舞音乐声音大,影响了家中即将中考的娃儿。挂了电话,她拨通了社区党委副书记贺成武的电话:“君和苑有个大姐反映广场舞声音大,你马上去现场看一下。你和大姐了解清楚情况,然后跟物业一起劝一下跳广场舞的居民,有什么问题及时跟我沟通。”
贺成武反馈说现场声音确实比较大。于是她联系了辖区执法队和兴蓉社区综合体物业经理。经过4个小时不停地与贺成武、物业经理沟通情况,督促他们配合执法队及时解决问题,避免发生纠纷。
“我们的工作人员劝退了两三批跳广场舞的居民。今晚开始,我们将主动巡查,保障辖区居民有安静的居住环境。”贾培杰对记者说。
在社区,像噪音扰民等需要解决的小事层出不穷,为快速、高效解决居民矛盾纠纷,贾培杰坚持每周开工作会,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人头。她组织社区干部每月定期走访小区院落,主动收集居民意见建议,掌握各类矛盾纠纷第一手信息。
激活创业春水
在兴蓉街6号,坐落着兴蓉社区居民家门口的创业园——兴蓉社区社创中心。几年前,社创中心更多的只是居民日常活动场所,那时,贾培杰还只是社创中心的一名志愿者。
“那时候,我每天的工作就是给社创中心开门、锁门,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发布社区活动。”贾培杰笑着对记者说,“在那段时间里,我发现,辖区活动少,但是居民对于活动的需求又很旺盛。”
成为社区工作人员后,她主动与辖区琴行、瑜伽店等商家对接,邀请商家在社创中心开设公益课程,丰富居民生活。
这项工作进展很顺利。很多商家接受贾培杰的提议,定期在社创中心开设油画、插花、编织等公益课程。“我们的活动越来越多,参与的居民也越来越多,到后面,有时一天可以举办两三场活动。”贾培杰激动地说。
在开展公益活动过程中,贾培杰遇到了何梅、李敏子等人,真正地开始实现社创中心创办的初衷:帮助青年群体、困难群体等就业创业。
何梅是一名全职妈妈,以前经常参加社创中心的活动。在与何梅的交流中,贾培杰得知,辖区有许多像她这样的妇女,当了全职妈妈以后逐渐与社会脱节。为此,贾培杰积极对接资源、提供场地、引入师资,帮助她们绘制新的人生轨迹。
“现在,何梅已经熟练掌握绳编及法式刺绣的高端手工制作技能并在社创中心创业。她还带动30多人制作销售手工艺品,年均营收7万余元。”贾培杰告诉记者。
这时,在社创中心创办了“自然先森科普花坊”的李敏子过来插话。大学毕业后,喜欢摆弄花花草草的李敏子得知社区能够提供创业场地,便在兴蓉社区的支持下创办了“自然先森科普花坊”。
“贾书记为我链接了许多项目资源,目前,我已被全市6个区12个街道聘请为社区营造师。今天,我就是拿着新项目书,来向贾书记请教的。”李敏子自然地挽着贾培杰的胳膊,笑着说,“贾书记就像大姐姐一样,发自内心地帮助我们。”
这些年,在贾培杰的努力下,兴蓉社区社创中心还引入33家专业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各类自组织50余个,提供就业岗位400余个。
造一个“安稳家”
“黄嬢,昨天反映的噪音问题已经解决了哈。”“张嬢,您说的事情还在解决,不要着急,解决了以后,我通知您。”……采访中,不断有居民来找她,她总是笑着接待。
“每天的工作都很具体,也让我很充实。”贾培杰笑着说,她的愿望是为社区的每位居民在这个烟火气十足的城市一角打造一个“幸福安稳家”,让大家都“恋家、乐家、爱家、归家”。
愿望实现需要努力。为满足居民阅读需求,贾培杰协调打造了“24小时城市书房”。
记者走进24小时城市书房,看到里面设置有两面讲书的互动墙面。在这里,拿起任何一本实体书,都会自动触发对应的20分钟讲书音频的播放。“24小时城市书房是我们贾书记四处对接资源,为我们社区居民打造的智慧听读服务空间。”在这里看书的社区居民宋小姐向记者夸赞道。
除此之外,贾培杰积极对接辖区养老院、开设社区食堂,帮助解决独居老人、高龄老人用餐难的问题;将家庭医生团队融入“微网实格”治理,为社区241名独居老人和23名失能老人提供常态化志愿服务;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引入童萌亲子园,为居民提供普惠性早教服务。
“社区工作很细,就要踏踏实实地干,不能搞虚的。”采访临了,贾培杰掰着指头细数,“等一下,我要去给垃圾站揭牌,然后去调解居民纠纷,接下来去为社区洽谈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