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行动不便的程欣莲与家人来到杭州西湖,享受着泛舟湖上的惬意,杭州西湖边的画舫上,轮椅与普通游客的座位并肩而立;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导览屏前,视障游客的指尖轻触盲文,耳机里便“流淌”出五千年前的文明密码;南宋德寿宫的展厅内,数字人“小莫”用手语为听障者讲述宋代风华……这些场景,构成了杭州“无障碍一日游”的生动图景。
打造“无障碍旅游”,是旅游服务的创新,可以体现出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它打破了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群体长期面临的出行困境,让他们从“被忽略”到“被看见”,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这种转变,看似是设施的完善,实则是社会观念的进步——真正的城市文明,不在于高楼大厦的宏伟,而在于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每一个细节是否尊重各类人群的尊严。
长期以来,残障人士的出行需求,往往被简单归类为“特殊需求”,甚至被视为“额外负担”。不少景区的无障碍设施流于形式:坡道过陡、盲道被占、无障碍厕所被锁……这些细节的缺失,暴露的是社会对特殊群体权益的漠视。而杭州的实践恰恰证明,无障碍环境建设并非“施舍”,而是城市发展应有的标配。通过电瓶车接驳、游船改造、语音导览和手语视频等服务,杭州让特需游客真正实现了“自主游览”。这种平等参与的权利,才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核心价值。
更值得关注的是,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盲文导览屏、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数字人手语翻译系统,展现了科技如何弥合游客身体障碍带来的信息鸿沟。这些创新并非炫技,而是以实用为导向,真正解决了视障、听障游客的痛点。科技的温度,恰恰体现在它能否服务于最需要的人。
如今,在一些地方,“无障碍旅游”的推广仍面临深层挑战。一方面,许多城市的无障碍设施仍停留在“应付检查”阶段,缺乏长期维护;另一方面,社会对残障人士的认知仍存在偏见,认为他们的需求是“小众”甚至“多余”的。事实上,无障碍环境受益的不仅是残障群体,还包括老年人、孕妇、临时受伤者等人群。一座对特殊群体友好的城市,必然是对所有人友好的城市。
杭州的“无障碍一日游”走红,提供了一个可以复制的范本:无障碍环境建设不是成本,而是投资;不是负担,而是机遇。它既能提升城市形象,也能“激活”潜在的旅游消费。更重要的是,它让“平等”从口号变为现实。当残障人士与普通游客并肩欣赏同一片风景时,社会的包容性才得以充分彰显。让每一个人都能有尊严地生活,这既是城市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