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近年来,四川省安岳县紧扣节约粮食、杜绝餐饮浪费主线,以“标准化引领、精准化治理、社会化共治”为抓手,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全链条节约体系,让“舌尖上的文明”成为城市新风尚。近两年,全县餐饮浪费投诉量同比下降68%,食堂剩餐率降低42%,“光盘行动”覆盖率达95%以上。
标准先行
构建节约粮食“制度框架”
安岳县以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将节约粮食纳入“硬约束”。县文明办联合市场监管局、教体局、商务局等部门召开《绿色餐饮经营与管理》宣贯会,明确餐饮企业食材采购损耗率≤5%、半份菜供应率≥30%等12项量化指标,推动“节约标准”进食堂、进餐馆、进景区。
针对学校、宗教场所等特殊场景,分类制定《中小学校食堂节约操作规范》《宗教场所餐饮服务指引》,细化“按需配餐、按人分餐、剩食回收”流程,全县食堂实现“明厨亮灶+节约监控”全覆盖。在制度落地层面,创新“标准+执法”双轮驱动模式,结合“春雷行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等专项执法,累计检查餐饮单位4200余家次,对未履行浪费提示义务的47家企业责令整改,对2家诱导超量点餐的网红餐厅立案查处。
精准施策
打造场景化节约“安岳样本”
针对不同餐饮场景特点,安岳县实施“靶向治理”,形成可复制的细分领域节约方案。
校园场景:筑牢“小手牵大手”节约防线。在九韶小学等32所学校开展“反对浪费・崇尚节俭”进校园活动,通过“三个一”工程(一堂节约课、一张承诺书、一次“光盘打卡”),将节约教育融入课堂;向师生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漫画手册5000余册,学生绘制“节约粮食”主题手抄报1200余份,通过“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影响社会”,辐射带动5万余家庭参与“光盘行动”;学校食堂推行“N-1”点餐法(按人数减1份点餐)、小份菜供应,剩餐率从15%降至3%以下。
集体聚餐场景:乡厨协会“三化”服务控浪费。针对农村坝坝宴、婚宴等场景,安岳县联合资阳市乡厨协会制定《安岳乡厨节约服务规范》,推行“菜单标准化、提醒常态化、处置规范化”机制;设计200元-500元不同价位的“节俭套餐”,提供“半份热菜”“拼盘凉菜”选项;要求乡厨主动提醒“按需点餐”,对超量30%以上的订单进行劝导;建立剩菜打包“双指引”(菜品分类打包、餐盒免费提供)机制,全县500余场次集体聚餐浪费量同比下降55%;500余名乡厨签订《制止餐饮浪费承诺书》,形成“行业自治+部门监管”的共治模式。
外卖场景:“线上+线下”双端发力控损耗。针对485家入网餐饮单位,创新“三公示一提醒”机制,在平台页面公示菜品克重、建议用餐人数、打包优惠等内容,线下制作间张贴“食材利用率公示表”,每日记录肉类、蔬菜损耗量;利用“安岳市场监管”公众号开发“外卖节约计算器”,消费者输入人数即可智能推荐餐量。2024年数据显示,全县外卖平台小份菜订单占比达40%,无接触打包使用率提升至85%。
多元共治
编织全民参与“节约网络”
安岳县坚持“政府搭台、社会唱戏”,构建“宣传+监督+示范”三位一体共治格局。
在宣传动员上,打造“立体式”传播矩阵。制作《节约粮食·安岳在行动》公益短片,在200余家餐饮单位的LED屏循环播放;利用“食品安全宣传周”等节点,开展广场问答、知识竞赛等活动30余场,发放“节约桌牌”4000余个、海报6000余张,覆盖90%以上餐饮场所;指导烹饪协会发布《制止餐饮浪费倡议书》,倡导“光盘返券”“浪费惩罚”等机制,全县超300家餐厅推出“半份半价”“小份适价”服务,带动消费者主动打包率提升至70%。
在社会监督上,建立“双向反馈”机制。开通12315浪费举报专线,2024年以来受理相关投诉32件,办结率100%;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消费者代表组成“节约监督员”队伍,定期开展“随机查餐厅”活动,累计发现并整改问题57个;推行“红黑榜”公示制度,对连续3个月“光盘率”超90%的50家餐饮单位授予“节约示范店”称号,对浪费严重的12家单位进行公开曝光,形成“奖优罚劣”的舆论压力。
在示范引领上,发挥“关键少数”带动作用。党政机关食堂率先实行“按需供餐、称重计费”,公务接待严格执行“四菜一汤”标准,全县机关食堂人均餐费下降15%;医院、企业食堂推行“节约积分制”,员工凭光盘可获得积分兑换日用品,单位食堂浪费现象基本清零。“世界粮食日”期间,全县100余家“节约示范店”联合推出“光盘换礼品”活动,单日吸引2000余名市民参与,形成“人人争做节约践行者”的生动局面。
从“制度约束”到“习惯养成”,从“政府推动”到“全民参与”,安岳县以绣花功夫织密节约粮食网络,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为城市文明底色。下一步,安岳县将持续深化“绿色餐饮”标准建设,探索“智慧监管+数字赋能”新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的“节约型社会”建设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