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问题的发现者,更需要解决问题的行动者,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走街串巷——
“找茬”又“拔刺” 文明“啄木鸟”啄出好风气
◎ 本报记者 周洁

    4月28日7时,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街道下涧槽社区党委书记林德走在前往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路上。他留意着周围的环境,时不时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上一笔:共享单车乱停放需规整,垃圾分类明显改善……除社区党委书记身份外,林德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社区文明观察员,给社区文明建设“找茬”、捕捉社区文明新变化是他每天的“必修课”。

    被喻为城市治理和文明创建“啄木鸟”的文明观察员不是一个新事物,早在10多年前就有一些地方探索建立文明观察员和文明巡访团等队伍,如今,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中,文明观察员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群众担任文明观察员,自下而上的反馈,与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规划与推动双向奔赴

    文明观察员不仅是问题的发现者,更应该是解决问题的行动者,阻止不文明行为发生比发现一个不文明行为更有价值

    当广大群众看到自己提出的建议被采纳、问题得到解决,其获得感、幸福感就会更加强烈,也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城市文明建设中,形成良性循环

    谁当主角?

    普通群众最懂城市文明的

   “痛点”所在

    今年3月中旬,下涧槽社区举办了一场“绿色家园·文明同行”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此次活动就源自社区文明观察员的建议——社区老年人多,虽有分类意识但方法模糊,需要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为大家解惑。

    林德介绍,近年来,下涧槽社区积极推进全国文明单位创建,社区将小区楼栋长、微网格员、志愿者以及居民骨干等都吸纳为文明观察员,引导群众自觉发现文明建设中的“短板”,提出改进意见建议。

    “群众最懂城市文明的‘痛点’所在,发动普通群众参与才能让文明建设精准落地。”林德说,“让更多普通群众从文明创建的旁观者变为城市文明的共建者,是我们开展文明观察的初衷。”

    让群众成为文明观察员,参与文明共建共治,全国各地纷纷探索着适合本地实际的文明观察模式,建设文明观察队伍。

    北京市海淀区清河街道启动“清河友邻文明观察”行动,评选并聘任城市更新、人工智能、基层治理“文明观察员”,挖掘社区、园区、商圈等社会监督力量,组建“文明观察团”,通过“观民意、观民生、观民风,聚民心、聚民智、聚民力”三观三聚行动,串联“友邻同心圆”,进一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

    陕西省渭南市启动“我的城我守护”千人观察团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组成观察团,走街串巷,重点围绕社区治理、环境卫生等问题,以“挑刺”的方式助力文明城市建设,目前已经搭建起市、区、社区三级文明志愿观察平台,面向社会广泛招募了1165名观察员。

    福建省三明市市民文明观察团在聘请了70名文明督导员的基础上,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特派员队伍纳入其中,常态化开展不文明行为督查、文明实践、道德评议、政策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

    …………

    记者采访发现,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文明观察队伍,在人员构成上,普通群众代表都占到了半数以上,有些的甚至占到了绝大多数。

    观察什么?

    促进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加速解决

    普通群众作为文明观察员,到底要观察什么?又该如何发挥作用?

    记者采访发现,通过听、看、查、访等多种观察方式,引导社会各个方面参与到文明城市建设当中,融入城市治理,促进一系列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加速解决,是多地开展文明观察的目的。文明观察员的作用也从单一的“找茬”监督,变为了多元参与城市治理,助力“拔刺”发展。

    “群众愁什么,就观察什么!”“群众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这是湖北十堰市自2018年组建市民文明观察团以来,持续开展文明观察的经验。“市民文明观察员主动查找城市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我们还积极组织文明观察员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让群众共享文明建设成果。”十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城市文明创建中心主任吴芳介绍。

    据不完全统计,十堰市民文明观察团已发现反映问题2.9万余例,整改率达98%以上。同时,市民文明观察团成员还积极参与《文明大家谈》等栏目的录制和宣传,组织健康讲座、安全宣传、守水护水宣讲等文明实践、公益服务活动3800余次。这些市民文明观察员既当“啄木鸟”,为文明建设排查问题,又当“播种机”,让文明理念融入生活。

    把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作为文明观察作用发挥的重要途径,是江苏省扬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市民观察员协会给出的答案。该协会在作用发挥上,用活群众监督机制,通过建设一支可用可控可调配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协助社区建立一个市民观察员参与的调解工作室、建设一支市民观察员宣讲团、成立一个“爱心驿站”,建立一套合理且能够执行的工作制度,发动所有观察员积极参与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在文明创建常态长效观察中实现社会基层治理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双提升。

    渭南市也把文明观察成果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对观察到的一般性久拖不决问题,由媒体曝光倒逼行业部门及时解决;对涉及的老旧、疑难问题,市区上下联动,共商共治,协同作战解决;对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由市级统筹协调、推动解决。仅2024年就开展文明观察活动760余场次;街头巡访2.4万人次;联合下发群众观察问题督办单72份,推进农贸市场管理、小区环境治理、城中村环境整治等问题整改,让“文明观察清单”成为“幸福民生答卷”。

    走向何方?

    创新机制激活文明观察

    “内生力”

    城市文明建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需要更多市民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从“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的过程中,文明观察员未来的路该如何走,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吴芳表示,当前十堰市正在积极探索市民观察团成员“能进能出”机制,通过开展“文明十堰随手拍”活动,设立文明积分兑换激励机制,一方面让现有的市民文明观察员在参与文明活动中有成就感、获得感,另一方面把参与“文明十堰随手拍”活动的广大市民作为市民文明观察团预备队伍,及时将热情高、责任心强的市民吸纳为市民文明观察团成员,对表现不好、参与积极性不高、多次教育不改的成员及时清理出市民文明观察团队伍,确保市民文明观察团队伍稳定壮大和作用发挥。这种“激励+筛选”的模式,为文明观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湖北省咸宁市文明观察员张光进长期关注着城市文明建设情况和文明观察员群体的成长,他认为,作为文明观察员,反映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根本。“文明观察员不应该只是发现问题的观察者,更应该是解决问题的行动者,阻止不文明行为发生比发现一个不文明行为更有价值。”张光进如是说。
    “文明观察不仅要发现表面问题,更要解决潜藏在不文明现象、不文明行为背后的根源性问题。”林德表示,文明观察不能只停留在“看见垃圾扫一扫,遇见插队劝一劝”,得让文明观察员既能“找茬挑刺”,更会“对症开方”。

    他建议多给文明观察员“充电”,加强对文明观察员的专业化培训,增强其文明意识和专业思考能力,从而对文明建设、城市治理提出更有实操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林德还指出,文明观察推进城市文明建设,最终落脚点还在市民群众文明素质的培育和提升,只有通过文明观察员的引领带动,让人人都成为文明风尚的传播者、文明样本的实践者、文明市民的志愿者,才能够汇聚起强大的力量,推动从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的转变。

 

当前:1版(2025年05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