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退货”闹剧折射规则漏洞下的群体性失信
◎ 王志顺

    5月3日,话题“校方回应学生组团狂退60多件裙子”冲上热搜第一,引发热议。据《新京报》报道,5月3日,沈阳某职校60余名学生网购演出服参加运动会后,以“质量问题”为由集体退货,退回衣物吊牌未摘且沾满草渣,导致商家损失8000元、店铺链接被封。学生称退货系“老师强制要求”,校方最初回应“属诈骗行为”,后致歉并承诺回收服装,双方达成和解。

    尽管校方最终致歉并承诺收回服装,但这场看似“和解”的风波,却撕开了规则漏洞下群体性失信的裂痕。事件的核心矛盾在于对“七天无理由退货”规则的系统性滥用。根据《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退货商品需保持完好且不影响二次销售,但本案中衣物已明显穿着并污损,学生却以“老师要求退货”为由虚构质量问题,将本应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条款异化为“免费租赁工具”。

    更值得警惕的是,类似闹剧并非孤例——石家庄某职业学院学生穿后退回7件演出服、黑龙江某校集体退回400余件脏污裙子、银川某学校退回80套使用过的服装,均暴露出部分群体将规则漏洞视为投机捷径。

    这种集体失信的背后,是多重责任的溃堤。‌其一,规则设计存在先天缺陷‌。电商平台自动化审核机制对“异常退货”缺乏预警,商家常因举证困难被迫妥协,中小经营者成为最大受害者;‌其二,教育机构监管失语‌。学生声称“老师强制退货”,若属实则暴露校方对师生行为的纵容,其仓促道歉虽暂时平息舆情,却未触及诚信教育的本质缺失;‌其三,社会诚信共识薄弱‌。当“钻空子”被视为“聪明”,当群体施压迫使商家让步,规则便沦为利己主义的牺牲品。

    遏制此类闹剧,需构筑法律、技术与道德的三重防线。法律层面应细化“商品完好”标准,对高频退货账号启动人工审查,建立恶意用户黑名单;教育机构须将诚信教育嵌入集体活动管理,明确“规则不是投机游戏”的底线;平台则需优化风控模型,对集中退货地址自动触发复核程序,避免“破窗效应”蔓延。

    这场“集体退货”风波,本质上是一场规则漏洞与人性弱点的合谋。若仅止于个案和解而无系统性反思,失信者仍将在制度夹缝中狂欢,而中小商家将继续为漏洞买单。唯有让规则长出牙齿、让教育唤醒良知、让技术筑牢屏障,才能避免“下一个受害者”在沉默中承受代价。

 

当前:A3版(2025年05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