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村”长红背后的文明密码

◎ 唐泽文 陈碧红 赵明 王成栋 文露敏 李欣忆

    ● 在商业化的浪潮之中,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人深知,侗寨“不变”的那部分,才是它吸引力的来源

    ● 四川省崇州市竹艺村挖掘传统竹编工艺,立足现代手工艺消费新趋势、新潮流和新工艺,累计培育68名竹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新设计了300余种时尚单品、潮品

    ● 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苗寨、苗绣等苗族特色文化和手工艺

    在每一个村民的眼中,故乡的村庄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近年来,一批承载着无数人乡愁的村庄声名鹊起,吸引着无数游人打卡、流连。它们,就是“网红村”。假期里,这些小村庄格外热闹。

    这些特点不一、亮点不同的“网红村”,它们是如何走出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的?

   贵州 肇兴村

    “不变”的侗寨,“古朴”与“潮流”如何碰撞出火花?

    黎平县肇兴村拥有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肇兴侗寨。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肇兴侗寨考察时说,吊脚楼、古寨、非遗乐器、侗族大歌、蜡染工艺,这些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

    4月初,肇兴村寨尾的仁团,接连有两位老人过世。“团”,是寨子里划分的自然片区,一共有5个,分别以仁、义、礼、智、信命名,每个“团”都有一座鼓楼。特殊的建造技艺使得它们“历经百年风雨而不倒”,至今仍是侗家人最主要的活动场地。

    中午12点,仁团鼓楼前支起一朵朵遮阳伞,大家默契地杀猪、切菜、生火……游客在一旁拍照。在肇兴,村民的一举一动都成了景观。村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注视。

    在商业化的浪潮之中,肇兴人深知,侗寨“不变”的那部分,才是它吸引力的来源。比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侗族大歌。《肇兴村志》记载,20世纪80年代旅游尚未兴起之前,侗族大歌演唱在人们开展节日活动期间才能听到。而现在,村上的歌队、戏班每天都可以为游客表演。

    然而,传统村落商业化的度在哪里?肇兴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陆卫敏认为,“克制的商业化”是肇兴努力的方向。

    克制的商业化,正是在古朴和时尚之间求得一种平衡,尽量保留“原生态”的传统文化。作为旅游核心区,肇兴基本维持了传统木制吊脚楼的外观。而需要“修旧如旧”的,远不止传统建筑。

    在寨门旁的侗族文化展示中心,黎平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陆勇妹将乌黑的长发盘成别致的发髻,她身上穿的是传统侗族服饰。

    2014年成立的合作社,已从7名社员发展到228名社员,去年,合作社的订单销售额和非遗体验研学活动收入达1800多万元;通过组织各村绣娘生产,还为群众增收700余万元。

    陆勇妹现在考虑得更多的是产品研发,“仍然是传统的工艺、传统的纹样,只是不再绣得又密又多,兼具实用性和时尚感。”

    她把传承侗家文化看得很重。在成为一个商人之前,她首先是侗家的女儿。去年夏天,2024年贵州省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在肇兴侗寨举行。除了老年组、成年组,还有少儿组。在肇兴,文化传承已成了从老到小的共识。

    四川 竹艺村

    传承老手艺,“竹”和“艺”如何走向更远方?

    在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竹编手艺是村民代代相传的看家本领。2022年之前,竹艺村还只是一个“艺名”,村子的本名是龙黄村。2022年,龙黄村正式更名为竹艺村。

    近年来,竹艺村挖掘传统竹编工艺,立足现代手工艺消费新趋势、新潮流和新工艺,累计培育68名竹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新设计了300余种时尚单品、潮品,让传统竹编卖出了新价钱。

    90后杨隆梅就是竹艺村人,也是道明日用竹编技艺四川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她的工作室,茶具、酒具、竹编摆件、箱包等各类竹工艺品琳琅满目。

    竹艺村有许多功底扎实的手艺人。杨隆梅负责接单和设计,手艺人负责完成编制。“根据不同工种,手艺人每天能获得100元到500元不等的报酬。”杨隆梅说,80%的农户获得就业机会,其中不乏年轻人。然而,竹工艺品虽然名声在外,有一定影响力,但市场空间仍受限。

    怎么解决?道明镇党委书记周维松认为,长远来看,竹艺村的主导产品要由竹工艺品转为竹家具、竹地板、竹凉席等竹工业品。目前,镇里正在规划建设12万平方米的竹产业空间,机械化加工的方式不仅能满足竹家具等工业品制造,还能为竹工艺品提供粗加工原材料篾块、篾条等,等到竹产业空间发展成熟,能让竹艺村的竹产品更顺畅地销往全球。

    不仅是竹产品,竹艺村想要发展的还有竹文化。在竹艺村旁的白塔湖旅游专线上,“竹编对话世界 文化点亮乡村”的标语引人注目,让“竹”和“艺”走向世界,竹艺村正在萌生新“主意”。

    湖南 十八洞村

    挖掘传统手工艺资源,“老产业”如何焕发“新活力”?

    花垣县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首倡地,也是最早的一批“网红村”,拥有梨子寨、飞虫寨、当戎寨和竹子寨四个苗族寨,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苗寨、苗绣等苗族特色文化和手工艺。

    “这个能挂在手机壳上,你也可以自己试着绣。”3月27日下午,71岁的石顺莲在店里当起了推销员。这一天,靠着售卖苗绣和提供苗绣体验及研学课,石顺莲和店长吴满金两人营业额突破1.2万元。

    挖掘传统手工艺资源,十八洞村在“新苗绣”赛道上请来了老将坐镇。2022年8月,时年68岁的十八洞村老支书石顺莲再度出山,创办十八洞苗绣实践实习基地以开发苗绣新产品。这位13岁就开始学习苗绣的老绣娘,出山后第一件事,就是前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考察,了解当下刺绣、饰品等发展潮流与方向。回村后,她力主引进了图片打印技术与拓印技术,推出年轻人喜爱的手提包、耳环、书签等“新苗绣”,同步开发出研学等新业态。去年,十八洞苗绣实践实习基地营业额500万元以上,是全村营业额最大的商店,带动全村去年旅游收入首破2000万元。

    两年前接手外地客商退租民宿的十八洞村人杨秀祥,一边自学常用外语,一边对照国际高端民宿改造自家客房。如今,这位只有小学文凭的十八洞村农民,成了村民口中的能人。他家的民宿拿下了全村首个接待外国游客的资质,成为不少外国背包客在当地住宿的首选。

当前:4版(2025年05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